老党员在田间找到“新使命”
前不久,云阳县2022年高素质农民粮油专业县级培训班开课。现场,一位白发苍苍、脸色铜黄的学员特别引人注目。
“他积极得很,每次培训都没有落下。”云阳县农业科技培训中心主任彭敏介绍,老人叫刘伯秋,今年73岁。
近几年,刘伯秋带着50多位留守老人耕种了550亩闲置地。今年8月,尽管遭遇极端干旱天气,但刘伯秋的流转地仍然收获了10万斤高粱。
2010年,刘伯秋从云阳县文化部门退休。一次,他路过宝坪镇江南村龚家湾一块平坦的庄稼地,却见田里长满了杂草。云阳山高谷深,难得有平展的土地,看到闲置的土地,刘伯秋心头便有了主意——退休后下乡种地!
很快,刘伯秋在江南村四组流转了70亩土地,涉及40家农户。第二年刘伯秋付给农户每亩租金100元,第三年开始每亩租金200元。不仅如此,刘伯秋还雇村民种地,每人每天70元。
刘伯秋这70亩土地集中成片地种上高粱后非常壮观,当年镇上就举办了宝坪镇第一届高粱节。
于是,附近的村民都愿意把土地流转给刘伯秋。有村民悄悄告诉刘伯秋,这些地块,有的贫瘠不耐旱,有的低洼积水多。但他不管这些,照单全收。
现在,刘伯秋流转的土地达550余亩,涉及农户269户。
今年8月,重庆遭遇了高温连晴天气,但让人意外的是,刘伯秋的流转地仍收获高粱10万余斤。
村民们发现,过去高粱长势不错的田地几乎绝收,但那些积水太多的水坝田、潮湿地却扛住了旱情,实现了稳产、增产。
为规避高温天气带来的影响,刘伯秋留出了一大部分地块,提前种植高粱。“一般高粱都是在每年5月,油菜、小麦收割后再播种,但这样就容易遭遇七八月的高温天气。”刘伯秋说,山区天气阴晴不定,遇到雨水多的年景,贫瘠的坡地不积水,利于庄稼生长;碰上干旱,田坝水、潮湿田又特别能抗旱。“田块不限一地、庄稼不限一季、作物不限一例,丰收要算总体账。”他说。
“如果没有干旱,今年收成还会更好。”刘伯秋说,种庄稼,就是要以地块、品种的多样性应对气候、市场等的不确定性,提高总的粮食产量。
刘伯秋夫妇都有退休工资,儿女事业有成,老两口晚年生活富足。当初下乡种地,凭的就是刘伯秋对农业的热爱。
“现在,我找到了一名老党员的新使命。把留守老人组织起来耕种闲置地,让他们有事干,有收入,改善他们的晚年生活,这就是我的新使命。”刘伯秋说。
村民隔三差五还会给刘伯秋送来猪肉、鱼肉、大米、蔬菜、水果等。特别让他感动的是,前年基地2.8万斤小麦滞销,近20户务工农民便用刚发的工钱买他的小麦。说到这里,刘伯秋眼睛有些湿润,“我们就像一家人一样,一起分享劳动成果,一起面对困难。”
如今,刘伯秋的流转地每年创收50万元,其中30万元用于支付土地流转租金和农民工工资,剩余的钱大多用于添置耕作机具。
“还要种多久的地?”记者问道。看着新翻的庄稼地,刘伯秋坚定地说:“现在惠农政策多、政府支持力度大,乡村振兴正当时,干到干不动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