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平川虎力全开强县域依托特色文化打造美丽乡村
平川,因其地处西北,冬长春短、降水稀少、风沙频繁,原本籍籍无名。近年来,平川人民逆风而行,大力实施“强县域”行动,依托特色文化打造美丽乡村,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种植,抢抓碳中和、碳达峰重大战略机遇打造45万亩国储林基地……一个个项目的实施,让这片“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土地华丽转身,一展“多彩平川”容颜之美!
图为平川区水泉镇陡城村民宿一角 曾成铎 摄
美丽乡村锁乡愁
久居城市,繁忙的工作,喧闹的环境,总促使人想要去山间田野邂逅诗与远方,平川的美丽乡村恰好契合了人们的心意。
“陡城一日,丝路千年”。平川区美丽乡村陡城村的观景台似有魔力,会带人穿越时空。踏上此观景台,便望见滔滔黄河奔流西去,看到秦时蒙恬筑鹯州古堡、汉时张骞出使西域、霍去病西征匈奴……
图为游客在平川区水泉镇陡城村游玩
陡城,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其因水而生,因军事兴,因商贸而繁荣,因文化而传承,鹯阴城、柳州城,烽火台其遗址犹存,见证着那段辉煌的历史。
平川区将陡城文化活化,对其深厚的军事文化和商贸文化进行旅游化的转化,打造陡城一日,丝路千年的“古韵陡城”的黄河乡村旅游品牌。
陡城景观环境基于沙河、黄河、湿地、二十四泉打造了一条穿越在历史时光里的水景带;依托历史典故和现今的遗迹,打造古堡军事活动区,主要体现故事化的演绎,科技化的再现,游客到这里可以自行选择角色、挑选兵器、坐骑,深度体验古代军事活动;以霍去病西征匈奴为故事背景,运用白杨林、百年枣林打造林中穿越,安营扎寨等军事活动项目,游客参与其中,仿若时光倒流,穿越千年。同时,还建成了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铺-纺织铺、酱油铺、木匠铺……种种变化让这个昔日设施落后、产业结构单一的村庄,成为具有古韵古香的美丽乡村。
陡城乡村旅游的兴起,极大地增加了当地群众的经济收入。
图为平川区水泉镇陡城村民宿 刘大理 摄
村内一农家乐内,欢声笑语不断,绿树鲜花散出一阵清凉与清香。农家乐主人沏茶上菜忙得不亦乐乎。
农家乐主人黄宏本在兰州修车过生活,听闻自己家乡走上美丽乡村建设的道路,他嗅到了商机,毅然离开兰州回到家乡办起了农家乐。他建了一个57亩的鱼塘,自学探索出水中养鱼、池上养鸡的养殖方式。他说:“我的鱼塘年产鱼40000斤,每斤能卖到12元,外加农家乐收入,一年下来比我在兰州挣的多多了。”
如今的陡城村,道路宽阔笔直、河道两旁风景如画、沿途绿植环绕,已成为周边市民的旅游打卡地。
特色产业强筋骨
农民要致富,产业振兴是关键。
图为平川区黄峤镇农特产品加工微产业园 曾成铎 摄
在平川区黄峤镇神木头农特产品微产业园内,村民们忙着将加工好的藜麦和荞麦装袋、打包、装箱,这些包装精致的特色产品,将通过村级电商销售平台发往全国各地,让全国知道了“黄峤造”。
平川区黄峤镇神木头村是一个大面积的移民搬迁村,为了实现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稳的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的目标,黄峤镇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探索适合当地生长的农产品,创新发展模式,积极筹措资金,投资800万元在移民安置点建设了农特产品微产业园,以“峤之良品”为主打品牌,建成藜麦、荞麦米、全麦面、荞麦挂面、胡麻油加工等5条生产线。让当地的特色农产品藜麦、荞麦等小杂粮成为搬迁群众又一主导产业。
同时,按照“支部+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探索发展“订单农业”,即合作社与农户签订订单,并全程提供技术、农机、收购服务。
图为平川区黄峤镇农特产品微加工产业园藜麦加工生产线 曾成铎 摄
甘肃神木头农民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发展订单农业,以保底价格收购藜麦,带动189户农户种植藜麦5200余亩,预计每年收购加工藜麦156万斤,年销售总额达到1638万元,纯利润390万元,带动种植农户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
神木头村委会副主任郭世全说:“为解决移民搬迁后续产业发展问题,我们积极引进推广藜麦种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
图为平川区种田乡农特产品展销区 吴文莉 摄
同镇焦口村水源地水量充沛,水资源中富含锶、偏硅酸等多种微量元素,黄峤镇利用这一有利自然资源优势,采取“党支部+村集体+公司”的模式,按照“同股同权、分担投资、分享收益、共担风险”的原则,由焦口村与甘肃中创博利科技控股有限公司、甘肃华励工贸有限责任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合资实施白银屈吴源饮品有限公司山泉水厂建设项目,精心打造“屈吴源山泉水”特色品牌。目前,该水厂已投入运营,预计年销售收入在300万元左右,不但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还可提供长期就业岗位、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务工提供便利条件,从而达到农民增收、集体增效的双赢目标。
生态振兴铺底色
绿树葱茏的七月,随便站到平川的哪一个山山峁峁,都会被漫山遍野葱郁靓丽的绿色所折服,每一棵树苗都在努力地生长。这在“有树但不成林,有草却还有沙”的平川,堪称奇迹。
图为平川区水泉镇陡城村春日桃花 刘大理 摄
昔日的平川,黄土山包是标志,煤炭资源开采将近50年,是典型的采煤塌陷区。而今,这漫山遍野的新绿,是平川区今年的一次崭新换装,是一次绿色革命,这一切源于正在谋划实施的45万亩国家储备林。
平川区立足实际,把造林绿化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城乡融合发展、生态保护修复、人居环境改善等统筹结合,深入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建设“两屏两廊两道多点”绿色生态体系,力争将该区打造为白银市“碳中和”和“国家储备林”建设的“先行示范区”,计划培育30年以上用材林面积25万亩,10-15年见效的工业原料林5万亩,5年内可见效的木本油料林10万亩,3-5年短期见效的以苹果树为主的鲜果林5万亩,建成文冠果木本油料种植基地20万亩,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目前已完成各类苗木栽植10万亩。
图为平川区宝积镇小川村万亩食葵产业园基地 吴文莉 摄
该区在绘好生态图、写好“山水”大文章的同时,还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在这里进行实践。平川区45万亩储备林工程建设将吸纳农民特别是贫困群众就近就地务工8000余人,务工收入达到3.6亿元,人均可增收4.5万元,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丰厚的“生态红利”“绿色福利”“产业效益”,为乡村振兴铺就了生态底色。
平川区通过“农村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形成一条“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相互转化,生态环境“高颜值”与经济发展“高素质”协同并进的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径,实现了“敢叫日月换新天”的美丽蝶变。(吴文莉)
(白银日报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