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在开放中谋发展创新绩
2016年国务院批复设立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以来,遵义市抢抓历史机遇,坚持以打造西部内陆开放新高地为抓手,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新格局,产业基础不断夯实、开放通道更加便捷、开放平台影响力持续扩大、开放型经济发展成效明显,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据统计,2021年,全市进出口总值达62亿元。茶叶、吉他、酱香白酒等遵义特色优势产品出口规模不断扩大。
聚集自身资源优势
开放发展成效明显
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离不开产业发展。
遵义市坚持把茶叶、吉他等作为出口首位产业来培育,把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作为出口支柱产业来巩固,不断在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扩大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上下功夫。2021年,全市检验检疫出口茶叶5600吨,货值15.51亿元。完成自营出口茶叶3870吨,货值11.5亿元;正安县吉他企业集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于一体,产品远销东南亚、欧洲、美洲等地。
强化出口基地建设,通过引导企业参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系列知名展会等方式,持续对外招商。截至2021年,全市外贸企业总量突破1400家,进出口业务拓展到92个国家和地区;外资企业累计达到121家,合同利用外资累计达12.95亿美元。
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离不开对外开放平台建设和通道畅通。
目前,遵义市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基本形成。建成渝贵快速铁路遵义段147公里,与全国主要城市通过高铁快捷联通;高速公路遵义境内通车里程达1465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2020年成功启运贵州中欧首列直发茶叶测试班列;拓展遵义至中亚、欧洲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等地贸易通道,截至2021年底,累计开行陆海新通道班列、中欧(中亚)班列205列、班车497班,运输货物11200标箱,出口货值约17亿元,助推遵义优势产品、优质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
随着遵义综合保税区实现封关运行,遵义市获批成为全国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跨境电商新业态加速发展;在波兰马拉设立遵义综保区欧盟(波兰)海外配送仓,实现全省海外仓建设“零突破”;遵义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国家级和省、市级开发区聚焦主责主业快速发展,申建了一批国家外贸基地;依托上海现代产业体系优势,共建了临港遵义科技城、遵义(上海)产业园,引导外地企业落户遵义;新舟机场航空口岸于2019年获国务院批复设立,成为贵州历史上第二个正式口岸。
优化营商环境
提升服务水平
近年来,遵义市在落实政策上纵横发力,在扶持企业上前后接力,在优化服务上持续加力,全面助推外贸经济发展,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如今,全市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推广应用率达到100%,建立了外商投资企业服务管家制度,“入区退税”“四自一简”“核定征收”“异地监管”“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等政策成功落地;坚持“非接触式”办税,实现了申报、审核、退库全流程网上办理,企业足不出户即可获得退税。同时,进一步深化“全国通关一体化、通关作业无纸化、税款自报自缴”等便利化举措,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排名全国前列;“1210”“9710”“9810”等跨境电商监管模式试点全面推进,外汇金融服务实现“三个就地办”;在近两年国家营商环境综合评价中,遵义市跨境贸易指标获优秀等次。
“我们始终坚持底线思维,创新监管方式,持续优化业务监管流程,稽核工作水平、关税征管效能稳步提升。”遵义海关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加强进出口检验检疫和监管力度,实现38种海关进出口环节监管证件联网核查,有力维护了外贸经济发展良好环境。
聚焦目标任务、紧盯重点关键,在开放中谋发展创新绩。遵义市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牢牢抓住新国发2号文件重大机遇,紧紧围绕国家建设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重大战略,按照省委“一二三四”工作思路,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坚持“巩固上海、紧盯广东、融入成渝、联动贵阳”思路,着力打造高水平的开放产业、开放通道、开放平台、开放环境,奋力在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上走前列、作表率,为建设红色传承引领地、绿色发展示范区、美丽幸福新遵义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