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市这些不可移动文物,需要每个文山人知道并保护
原标题:文山市这些不可移动文物,需要每个文山人知道并保护
红字冲岩画
红字冲岩画位于文山市柳井乡红字坡山崖上,故称红字冲岩画。画面宽约3米,高约2米。画点分为上下两组,共有41个可辩认图象。其中人物图像有14个,田字符号有27个,不可辩图象有30余个,单体图象大的20厘米左右,小的8厘米左右,由赤色矿物质颜料绘制而成,线条简单粗犷。画的内容与崇拜和记事有关。岩画的顶部还有用繁体字从左到右书写“此地金银九坛,乃上苍神灵所赐,公元二零捌年冬”字样。从颜料和画的内容初步推断为新石器晚期至秦汉时期所作,该岩画的发现填补了文山市没有岩画的空白,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
马塘天园桥
位于文山市马塘镇所树革村,横跨马过河之上,南北走向,是昔日开化镇通往省城的交通要道。修建于嘉庆九年,单孔桥,全长14.1米,从河底至桥栏面通高11米,桥面宽6.45米,拱券为纵联式。桥面均以大小不等的青石块建成,两侧为青石板护栏,护栏高0.55米,护栏两端有四个直径为0.69米的石制鼓形图案,图案各不相同。桥头有重建石桥的碑刻一通,内容记叙了修桥的时间,桥的用途。
2008年马塘镇政府拨款进行修缮,桥面改为混凝土,方便附近农民劳作生产。
小龙村单孔石拱桥
位于文山市德厚镇小龙村北面约800米处的河上,南北走向,始建于清代。为单孔石拱桥,拱券为纵联式。用打制石块砌筑,桥高4.4米,桥宽5.2米,桥面长14.8米,桥孔最大跨度10.5米。桥面已改变原样,用水泥沙石铺设而成,拱形中间略高,两边向下斜呈弧形状。是小龙村村民生产、劳作的必经之道。
文山文庙
文庙、武庙位于文山市开化镇老军分区二号院内,武庙已毁,现有文庙,该建筑属清代的古建筑。由正殿、前殿和两厢房组成四合院,皆为土木结构;正殿呈单檐歇山顶、开五间,穿斗抬梁混合式结构,通面阔23.8米,通进深18米,雀替、额枋、斗拱上雕有卷草纹,花板上雕有荷花,外檐三级斗拱,因年久失修,屋面、墙体已坍塌,但柱子尚在;前殿呈单檐歇山顶、开五间,通面阔23 米,通进深7.8米,正前方有一块习武场地,通面阔 42.2 米,通进深 64米,屋面、台基、柱子、梁架保存较好,门窗已改变;两厢房建筑风格大小相同,右厢房已改变为砖混结构,左厢房基本保持原状,开五间,通面阔23.3米,通进深6.45米,额枋上雕有卷草纹,花板上雕有荷花,须弥座雕有花、草、云、兽等图案,屋面一部分尚在,一部分坍塌;占地面积1250平方米。是文山现存唯一的文庙,是研究文山儒教文化的遗存,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价值。
重修至圣殿碑现存于文山文庙内,碑文记述1937年日本飞机两次轰炸文山的情况及重修经过。碑高1.58米、宽 0.8米。阴刻楷书,24 行,1058 字。它是二战时期日本法西斯派飞机轰炸文山城的历史见证。
仙人洞摩崖题刻
仙人洞摩崖题刻位于文山市开化镇灰土寨西北面半山腰上,海拔1303米。坐西北朝东南,洞高10米,宽3—5米,洞门楼依山势而建。在崖壁上凿开木楼支撑点,形成洞门楼厦檐。洞内分三层,分别有泥塑彩绘佛像四尊,石壁上分别刻有光绪年间,民国时期的功德,记载了当时捐资者的姓名。在二层的横梁上有重修记载:“大清光绪拾伍年岁次己丑季夏肿浣,朝阳洞绅管率住持僧智修元品”等;三层岩壁上有光绪年间所写的题刻,石刻高70公分,长4.46米。
文山地区第一个党支部成立旧址
旧址位于文山市德厚镇下寨自然村,占地面积607余平方米(不含附属占地面积),旧址建于清光绪12年,原为庙宇建筑(文武庙)。该建筑由大殿、前殿和两厢组成四合院,座南朝北,东西两厢,为土木结构青瓦覆面;大殿为三开间单檐硬山顶建筑,两山墙有腰檐;面阔13.4米,明间4.8米,两次间各为3.4米,进深为7.5米,土墙厚80厘米,两厢房和前殿为三开间单檐抬梁廊式两层建筑,两厢房面阔13.4米,进深6米,明间4.8米,两次间各为4.3米;两厢房呈走马吊脚楼,从大殿,两次间前廊两侧安有踏板式木质楼梯各一座,将两厢和前殿连通;前殿不设门,门设在大殿后西侧。
据镶嵌在大殿墙上“文山县第六区德厚小学校产业碑记”记载,民国十五年(1926)首创德厚学校,聘请李国栋任教,民国十八年(1929)年继任校长。他是王德三派去的地下党员,也是文山地区早期的共产党员,他利用学校宣传共产主义思想,开展革命活动,发展共产党组织。在王德三书记的领导下,在该校成立第一个党支部,成为文山地区独有的早期革命活动遗址。根据有关党史资料记载: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武汉召开紧急会议,
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中共云南省特委立即采取措施,将工作重点转入滇越铁路两侧的滇南农村,开展统战和少数民族工作,建立工作据点,发展党的组织,派党员进入蒙自、文山地区。年秋派出中共党员向镇弼(马关人)、严英俊、杨立人、颜亨璧、严英武、一位姓周的同志到洒戛竜工作。年底,省临委书记王德三在文山县城召开会议,亲自布置了工作。在王德三的指导下,洒戛竜村正式成立了党支部,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文山地区成立的第一个党支部。严英武任书记,当时的支部成员有杨立人、向镇弼、严亨璧、李国栋等。
顺甸河岩画
顺甸河岩画位于文山市喜古乡顺甸河大寨河边公路左侧的山崖上,距离地面约15米,有大、小不同的圆形图案14个,用白色颜料绘制而成,图案周边已被村民炸石头修公路时破坏,仅留下一小部分,人员无法上去勘察,更无法考证是什么时代。
追栗街红岩洞岩画
2016年1月22日发现,位于文山市追栗街镇追栗街村委会东面约1公里的红岩洞天然洞壁,岩壁朝西256°,高约30米,宽约40米。坐标:东径104° 2346.06",北纬23° 1811.93",海拔1428米,岩下周边多为红壤土。
经过初步勘测,这些岩画位于岩洞内壁3到4米处,面积200多平米,呈带状分布,较为集中的图案总共有7组画面,岩画分红色、黄色和黑色三种原料,内容以人物和动物形象为主,展现当时先人生活、活动场景。基本可辩图像43个,无法辩清图像无数,最大约高45厘米、宽30厘米,最小约高5厘米、宽4厘米大小不等。图案有人物(举手分腿站立人、垂手分腿站立人、骑马人等)、动物(马或牛或羊)、卷心纹等纹饰。岩画呈一字形分布于岩壁距地表2.5至3米高处。
资料来源:文山市文物管理所
编辑:吴小梅
审核:陈家媛
郭强
主编: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