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固原:“苦甲天下”的脱贫之路
工人在扶贫车间工作。 杨迪 摄
中新网宁夏固原6月15日电 题:宁夏固原:“苦甲天下”的脱贫之路
李佩珊 杨迪
六盘山连片地区是中国14个特困地区之一,位于此地的西海固则是贫中之贫,被称为“苦瘠甲天下”。
这里是中国扶贫历史的起点。自1982年甘肃河西、定西和宁夏西海固(简称“三西”地区)开始扶贫开发后,国家层面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行动逐渐启动。
如今,中国扶贫的“起源地”正在攻坚脱贫最后的堡垒。
荒塬上崛起“梦工厂”
“我做的包都卖到美国和日本去了。”宁夏固原市泾源县香水镇下桥村24岁姑娘马萍激动地告诉记者,现在自己不仅能在家门口成为“上班族”,工作之余还能兼顾家人生活。这一切都源于荒塬上拔地而起的扶贫车间,这也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圆梦工厂”。
除了外出务工,什么样的脱贫方式才能激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让一些贫困群众在家门口不再等靠要就能找到工作,迎来新希望?2018年兴起的“扶贫车间”逐步帮助贫困户找准了贫困根子,成为了一条因地制宜的脱贫好办法。
与马萍一样,固原市彭阳县古城镇艾蒿产品加工扶贫车间的马蓉蓉现在在车间工作,一天能挣80元。“我心中的小康就是有固定的工作,能供养孩子长大。”如今,马蓉蓉已过上了她心中的好日子。
据宁夏扶贫办统计,截至2020年4月底,宁夏共建成扶贫车间377个,就业总人数1.39万人,“小车间+贫困户+大市场”的扶贫方式,动力强劲,引领上万名贫困户就业脱贫。
村子里产出“致富宝”
特色农产品逐渐成为固原市人民的“致富宝”。
走进固原市隆德县李士村村集体经济工厂,一排排醋缸中的粮食正在进行发酵,微微泛黄的醋面上冒着小气泡,浓烈的醋香沁人肺腑;一旁的油坊中,工作人员正忙着炒油籽、磨油籽、踩油饽、蒸油、包坨、榨油;石磨坊的女工来回地拉扯着面筛子,雪白的面粉松松散散地飘落下来,旁边的大石碾也不停地转动。
手工醋、土方油、石磨面,李士村的传统工艺制品,如今已被打造成为当地的明星产品。
而在固原市泾源县,一箱又一箱的蜜蜂,为当地人带去了美好的“甜蜜梦想”。
目前,泾源县建设中华蜜蜂养殖示范乡镇3个、示范村10个、示范场14个,蜂群数量稳定在2.3万群,年产蜂蜜20万公斤,养蜂收入达到2000万元,全县养蜂户户均收入1万元左右。
如今,泾源人的生活已像蜂蜜一样越来越甜蜜,而他们还打算做深加工护肤品,延续这场甜蜜事业……
大院中唱出精气神
皮影、秦腔、快板……固原市原州区中河乡的梁云文化大院的舞台上,由当地村民组成的演员队伍正尽兴表演;舞台下,不少村民拿出手机,记录精彩瞬间。
对酷爱秦腔、二胡、皮影戏的文化大院负责人梁云而言,此情此景是他一生的追求。
2012年,在原州区政府的支持下,梁云文化大院成立。在文化的浸润下,当地的乡风也逐渐发生变化。“以前乡里赌博的也有,说闲话的也有,文化大院搞起来后,附近的村民都被吸引过来,和我学唱戏、拉二胡。”梁云说,如今村民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他希望能为村民的精神生活也增光添彩。只要他干得动,就会继续把梁云文化大院开下去。
短短几年间,原州区农村文化大院雨后春笋般地增长,一大批草根艺人活跃在广大农村。目前,原州区已经涌现出120多个文化大院,79个民间演出团体,1000多名草根艺人。
车间起,产业来,文化兴,贫困去。截至目前,固原所有贫困村已出列,四县区已摘帽,贫困发生率下降到了0.59%。只剩西吉县还有4340人未脱贫,曾经的“天下第一苦地”正逐渐焕发新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