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成都理工大学师生赴北川县开展“探访汶川地震遗址,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导语】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为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彰显中华民族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的坚韧品格,提高广大青年综合素质,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物理学院“探访汶川地震遗址,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社会实践团队于7月7日至7月9日前往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及北川羌族自治县周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身临十四年前被灾难侵袭的北川,感受现今与当年的巨大变化,展现灾区人民从悲壮走向豪迈的过程。
【探访汶川地震遗址,我们在行动】
2022年6月16日实践团队正式组建,团队由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物理学院地球物理系系主任田仁飞、系副主任邓凯带队,及学生骨干组成。为共同完成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在活动前期多次组织开展筹备工作会议,建立详细可行的活动方案,最终明确活动方向,围绕“追寻北川地震劫难之源”、“宣传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参观汶川地震遗址博物馆”三大方面展开。
图1 团队出征
【追寻地震劫难之源,透视沙坝断层】
“地动山摇摇不散中华魂魄,山崩地裂裂不开万众一心”。7月8日上午,实践队一行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阙小勇科长的带领下,乘车前往北川沙坝断层遗址,实地考察地震前后断层的错动,并开展地震成像数据采集工作。
图2 沙坝断层地震遗址
随后,在沙坝断层教学处,学生按原计划分为两组,一组进行浅层地震数据采集分析,学生成员在田仁飞老师的引导下,回顾地震勘探原理知识,了解野外测线布置方法,并顺利完成检波器、地震仪等相关仪器布设。一切就绪后,小组成员轮番上阵,挥舞铁锤制造人工地震波,获取现场地震数据信息,利用地震成像原理分析仪器所呈现的各类波形传播特征,并以此为根据透析地下结构及断层等地质体构造。
图3 浅层地震相关仪器布置
图4 人工地震源激发
图5 浅层反射波地震数据采集
另一组由武振波老师指导,两位学长协助讲解,小组成员学习了解仪器各参数及波形图含义,随后独立完成仪器布设,锻炼同学们在实际操作中将理论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并以此为契机,阐述沙坝断层整体情况,解答“为什么断层处土壤出现黑色和焦炭味道”等科学问题。
图6 研究生讲解仪器原理
图7 团队成员布设三分量地震仪
图8 武振波老师介绍沙坝断层情况
图9 学生近距离观察沙坝断层
【守望相助你我共克时艰,抗震救灾精神永记于心】
“山河辜负了百姓,但祖国不会抛弃她的人民”。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震惊全国的“5.12”汶川特大地震就此发生,全国各族人民与国际友人齐心一道,共援四川,在中华大地上谱写了抗震救灾的伟大诗篇。
图10 实践队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正门前留影合照
7月8日下午,实践队一行走进“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在遗留文物中回溯当年灾难场景。同学们与前来参观的游客一同听述着邓凯老师就震源、震级、烈度等基本地震知识以及龙门山断层构造等方面所进行的简要概述,让大家知晓为什么汶川作为彼时震中而北川受灾却更为严重。纵使满目遗迹令人悲恸,但中国人民在大灾大难时的坚强勇敢,舍己为人、舍生忘死的精神又怎不使人动容。逝者安息,生者坚强;告别伤痛,未来有光。
图11 邓凯老师为实践队员和游客讲解
图12 真实的地震遗址令人触目惊心
图13 队员们认真阅览文字图片记录
图14 实践队员在纪念馆“抗震救灾精神”处留言
图15 实践队员在纪念馆留下祝福
【走进北川旧城遗址,寻觅红色足迹】
“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7月9日上午,实践队一行穿过老县城漫漫长路,当年地震遗留下的痕迹如今依然矗立,无数坍塌、破损的房屋建筑,令人心惊胆颤的山体落石漫入眼帘,凶猛的天灾面前人们显得是如此渺小,震撼之余我们深知民族和人民必须要有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才能谱写感天动地的壮歌,创造攻坚克难的奇迹。
图16 地震巨型岩石
图17 老北川县城地震遗址
图18 旭日挥洒在破损房屋上
图19 团队成员在北川大酒店地震遗址前合影
随后,实践团队继续前往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景区,来到5.12遗址纪念碑处,献花祭奠,深切缅怀抗震救灾英雄与遇难同胞。时间如流水不断消逝,此处却永远定格,残存遗迹见证着惨烈,悠长岁月点苔着坚强。
图20 团队学生献花
图21 参观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感恩奋进,砥砺前行】
“地震无情,人间有爱”。通过志愿服务、走访当地村民和村委会等,实践队一行了解到地震前后当地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生活水平幸福指数也不断提高,灾害来临时祖国各地汇聚的磅礴伟力正彰显着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与大爱的人性光辉。一位在汶川地震中失去妻儿的村民对团队成员说:“逝者已去,生活还要继续;感恩党、感恩国家、感恩帮助的所有人,只有国家强大了,我们的生活才能够好;希望你们深入研究,让地震灾难不再发生。”朴实话语深刻诠释着抗震救灾精神的实质,唯有学好专业知识,才能为地震灾害防治贡献自己的力量。自觉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精神动力,展现地物学子的青春活力,砥砺前行,不负韶华。
图22 与当地电子商务店主交流
图23 参观任家坪村村委会
图24 团队成员参加志愿服务
【实践感想】
郑钦仁:此次北川之旅,我看到了5.12地震时期的一件件对抗震救灾起到援助的物品,了解了地震时期全国各地对灾区同胞们的帮助。北川旧城地震遗址直至今日也令人后怕,让我更加意识到在灾难面前个人的力量是多么的渺小。总而言之,此次三下乡之旅让我受益匪浅,我认为吾辈应当学习先辈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好好学习,提升专业知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喻光祺:总的来说,在这次实践活动中,我看到了北川人们的善良,诚恳与热情,看到了老师细心的教诲与关爱,看到了人民面对自然灾害的万众一心,互帮互助,生生不息的民族伟力。从认识到实践,将我们所学的专业知识融入到实践活动中,深刻剖析地震的缘由、危害,如何有效的防震减灾是我们今后前进的方向。
卢嘉赫:一方面,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援灾区,舍己为人、艰苦奋战的抗震救灾精神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另一方面,灾区人民在地震时的顽强勇敢、在重建后的乐观坚强展现着人性中闪耀的光辉,使人无不为之动容。总之,北川之行使我受益匪浅,作为地物青年,在今后我们更应丰富所学所识,增强对专业的热爱,并将其应用到为人民的服务中去。
于彤泽:这次暑期实践前往北川,受益匪浅。在专业方面,我通过实操相关仪器,学习到了课本外的知识,将自己理论学习转化到实践活动之中,通过参观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我意识到了灾难面前中国人民的团结,国家对灾区人民的重视以及我国的强大力量,感慨5.12地震残酷之余,更加明确了我对本专业的态度,将自己对专业的了解和热爱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不竭动力。
杨春梅:时至今日,通过旧北川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实物、实景、实例仍感受到自然灾害的无情,同时,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博爱亦让人动容。在“裂缝”中驻足,深切缅怀抗震救灾英雄和遇难同胞,回顾那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伟大行动,感受当灾害来临时祖国各地汇聚起的强大救助力量和我们民族的不屈精神信仰和大爱人性光辉。
李奡:通过实地探访北川新老县城,两地如今不啻云泥,让人不禁感叹震后国家对于灾区重建的扶持力度,百废待兴之下,人们仍能挺直脊梁,咬紧牙关,中华民族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在一座座新生的楼丛下,在当地居民含哺鼓腹,足衣足食的现状之下得以体现,每一次灾难都是对民族精神的砥砺与洗礼,是对民族精神的凝聚与激扬,作为大学生而言,我们当下正应夯实基础,锐意进取,细水长流中仍应汹涌澎湃,地动山摇下尚能固若金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