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挺起工业脊梁重塑“三线”荣光
【专题】牢记殷切嘱托,走好贵州新时代长征路
历史的纵深,沿着新时代的目光瞄向贵州的西北角,这注定是一个时代的惊鸿一瞥——
4月11日,这是一个在六盘水经济社会发展史上值得被标注的日子。“不抓工业就没有出路!更不可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当日,在该市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暨产业大招商和优化营商环境会议上,市委书记李刚做出深刻的市情判断。
看清棋局,落子从容。六盘水决策层求索城市盛衰兴废的回答,激发凉都儿女躬耕新型工业化的豪情,妆点高山大河,点燃煤都钢城,闪耀磅礴乌蒙,探寻“出路”激荡贵州西部高原。
解放思想谋出路,担当作为开新局。
今年一季度,六盘水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7.2%,位列全省第二。“开局良好,不意味着能沾沾自喜,重塑城市荣光,一直在路上。”六盘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姚洪语气铿锵。
西部!西部!
拨开厚重的烟尘,乌蒙豪汉粗糙的双手淘沥出一个家国赋予的使命和约定——
风雨几度秋,凿开混沌得乌金,六盘水因煤而兴,因工而立,更因“三线”而荣耀,一块“煤石”曾书写一座城的光荣与梦想,九个“贵州工业第一”使其成贵州工业发轫地之一。
半世纪煤海沉浮,六盘水筚路蓝缕、凿山开路,为国家累计贡献13.6亿吨煤、5600亿度电、6600万吨钢材和1.21亿吨水泥,将血汗与艰辛、年华和奉献烙刻在共和国能源安全的丰碑上。
“不讲索取,但求奉献!”今年4月,在六盘水市党史学习教育专题讲座上,水钢原总工程师黄震泽一句话,道出了十万“三线建设”者与一座“三线”名城的拳拳初心。
突围!突围!
迈开果敢的步伐,凉都儿女闪亮的眸子潮动着一颗感恩和深情的丹心——
202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考察调研,要求贵州“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四个轮子一起转”,赋予贵州“四新”重大使命。
工业犹如人之脊梁,不挺则衰,不壮则弱。曾挺起贵州工业脊梁的六盘水,自当击节奋进,锐意开拓,把念兹在兹的深情淬炼成奋斗拼搏的力量。
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六盘水未曾辜负时代的每一份深情厚望,从“三线建设”唤醒沉寂,到改革开放乘风破浪,再到西部大开发奋勇激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六盘水用一砖一瓦构筑成了贵州工业版图上的闪亮明珠。
征程万里风正劲,使命千钧再奋蹄。
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推进新型工业化,六盘水,这座年轻的老工业城市,于乌蒙山间迈开了“二次创业”的坚实步履。
让我们重新打量,这片蕴积着熔岩般火热的土地。
高端化,“有”与“无”的相生,直挂云帆济沧海——
开门见山、石峰林立的六盘水,把目光从地下“煤石”延展到地上“山石”,遴选优质玄武岩,深耕新材料工业,成就年生产能力达1.5万吨的水城经济开发区玄武岩纤维产业园。
点“石”成“金”的传奇,见诸眼前:玄武岩打成粉末状,倒进熔炉,一缕缕“金丝”缓缓滑下……一系列工序后,比方格布、拉杆箱、滑板车等玄武岩纤维制品走出工厂,走向市场。
集约化,“大”与“小”的竞合,百般红紫共芳菲——
无业不成园,无链难铸业。水城经开区,舞活双元铝业这一“铝龙头”,吸引33家铝企入驻园区,其中31家为民营,上下游无缝衔接,企业间互为配套,铝产业年产值70亿元。
红果经开区,16家企业抓住靠近市场之机,投身煤机装备制造行业,短短两年有余,此地已具备再制造、零配件加工、小型设备生产、成套装备制造能力,2020年完成产值18.86亿元,演绎从“零”到“亿”的精彩蝶变。
绿色化,“黑”与“绿”的渐变,不负青山始见金——
首钢水钢,“三线”老牌企业,近年来通过狠抓“绿色工厂”建设,稳定达标排放渐成常态,曾经烟尘蔽日的旧貌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花园工厂”惊艳世人,“绿色福利”惠及市民。
贵州亚生绿色印染科技有限公司,新兴纺织企业,依托先进技术,一根网纱线经过纺织、清洗、烘干、染色、定型,就可“变身”为一块成品布料,全过程污水零排放,绿色发展领先行业。
历尽天华成此景,风流激荡踏新程。
伫立乌蒙之巅,回望峥嵘百年,初心弥坚,气壮山河——在省委、省政府“工业大突破”这面旗帜的引领下,六盘水广大干部群众已把血汗与艰辛,年华和奉献,化作闯新路的钢胆,开新局的决绝,抢新机的智慧,出新绩的守望,誓举全市之力推动工业经济在新时代实现新跨越、创造新辉煌。(来源:贵州日报 记者:马刚 谌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