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口变迁看西宁发展
作为名副其实的古城,西宁带有无法抹去的历史文化遗迹:南凉虎台遗址、拱辰门、青唐遗址······都在告诉我们过去的时光印记。
西宁古称青唐城、西平郡、鄯州,地处青海省东部、湟水中游河谷盆地,是青藏高原的东方门户,也是古代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路。
唐蕃古道图源网络
据城北区朱家寨遗址、沈那遗址和西杏园遗址等考古发现,
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产、生活,繁衍生息。
商、周、秦、汉时期,河湟地区是古羌人聚居的中心地带。
当中原地区摆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制文明,继而迈向封建社会时,青海还处于漫长的原始社会并缓慢发展着。
一直到汉朝,随着汉朝军事实力增强并在汉匈之战中完全获胜,汉军实行屯田安边政策,大量汉族人口涌入河湟地区,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生产力并发展了经济。
这时期设立了地方郡县制,东汉末年设“西平郡”,一方面说明封建统治进一步完善,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人口大量增加。
东汉时期地图?图源网络
汉朝时期,迁往边郡的人不外乎三种情况:
一是内地贫民,贫困人口选择移民至垦边。二是“罪人及免徒复作”等人,以平民身份常住边地。三是屯田士卒,也可带家眷同住。当时数以万计的农业劳动者从内地到河西等边郡屯垦,长期居住下来,逐渐成为这里的土著居民。
东晋十六国时期,大量鲜卑人迁至甘青地区,
并先后建立小国,包括吐谷浑、南凉、西秦等。南凉王国先后建都于青海乐都、西宁和甘肃武威。
东晋十六国时期地图图源网络
吐谷浑是慕容鲜卑人与羌人联合建立的政权,这个游牧王国因地制宜发展畜牧业,将丝绸之路青海道取代河西走廊支道兴盛起来。
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吐谷浑王国建立并实行封建化。
隋唐时期,中原封建社会进入繁荣时期。
这时的青海存在三种势力:控制牧区的吐蕃奴隶制政权、吐谷浑和占据河湟的唐朝三方长期对峙,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最终,吐蕃灭吐谷浑王国,唐朝因“安史之乱”撤军,青海被纳入吐蕃政权控制下。吐蕃文化也就取代鲜卑文化成为青海的主流文化。后来,随着吐蕃王朝的四分五裂,青藏高原进入长期分裂割据状态,社会发展举步艰难。
唐朝地图图源网络
元朝兴起与强大,
把青藏高原统一于中央王朝的统治之下,从而使得整个青藏高原成为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元朝时期,青海出现藏、蒙古、汉、回、撒拉、土六大民族世居共存局面。元明两代都曾有大批蒙古族迁居青海。
明朝洪武年间,又有大量汉族从南京迁入青海。这其中还有一段历史故事。
在明朝洪武年间的元宵佳节上,南京市民正在热热闹闹猜灯谜,朱元璋也微服出巡。走到南京珠玑巷后,他看到有一灯笼上画了一个大脚女人,朱元璋认为这是在侮辱马皇后,于是一怒之下将全巷的人发配到了青海。
经到南京实地考证,研究人员发现明朝时的南京确实有名称类似珠玑巷的街巷——朱子巷,这一街巷最初叫“珠屐巷”,而在民间则有“珠玑巷”、“朱氏巷”、“竹子巷”等多种俗称。如今,西宁的珠玑巷也因美食而广为西宁人熟知。
▏珠玑巷
明朝在青海实行的边卫所制和屯田制,使得大量内地汉族又一次成批涌入青海,
不仅改变了民族分布格局,也改变了青海地区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发展。
满清兴起,青藏高原统治者固始汗派使者朝见,建立政治联系。雍正三年(1725年)调整青海地方建制,设“西宁办事大臣”,负责处理蒙藏事务。民国二十年(1931年)青海的土司制度被废除,开始进入地主制阶段。1949年,青海随着全国解放跨入社会主义社会。
时光流转,从1949年建国后至今,西宁人口经历了六个阶段的变迁。
1933年的西宁图源网络
第一阶段(1949-1959年)解放后,西宁由于人力资源匮乏,国家为支持西宁建设,先后抽调、派遣大批军队干部和毕业学生来西宁工作。1956年开始,又从上海、黑龙江、辽宁等省份搬迁一部分企业落户西宁,这是西宁市第一个人口高增长时期,人口总量由1949年的19.07万人增至1959年的63.45万人。
第二阶段(1960年-1961年)这时期是西宁解放以来唯一一次人口负增长的特殊时期。由于自然灾害影响,两年里西宁人口总量减少13.5万人,年均自然增长率为-12.35%。
六十年代的西宁图源网络
第三阶段(1962-1973年)这时期国民经济恢复,沿海企业陆续内迁西宁,人口生育高峰来临,西宁迎来了人口发展的第二个高峰。11年间,年均人口出生率高达40.78%,年均增长率33.58%。
第四阶段(1974-1985年)这时期由于计划生育影响,人口发展进入缓慢增长阶段。1985年人口出生率为17.73%。
第五阶段(1986-2010年)1985-1990年间,西宁人迎来又一个人口发展高峰期,这是因为第二个人口高峰期出生的女性普遍进入婚育年龄,造成人口短时间内增多。之后又由于计划生育影响,西宁人口由此进入稳定的低增长时期。25年里,西宁市人口出生率从1985年的17.73%下降至2010年的10.71%。
解放后,西宁由于人力资源匮乏,国家为支持西宁建设,先后抽调、派遣大批军队干部和毕业学生来西宁工作。六七十年代后,这一时期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沿海企业陆续内迁西宁,西宁市迎来了人口发展的第二个高峰。
这就是西宁作为一座移民城市的由来。有相当一部分祖籍在外地的本地人生长在这里,一般是祖父母辈从全国各地各个省份来到西宁,从此扎根于此。
▏西宁俯瞰风景图源网络
如今,随着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出炉,我们又看到西宁人口结构有了新的变化。
数据来源?西宁统计局
城市化率(也叫城镇化率)是城市化的度量指标,一般采用人口统计学指标,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包括农业与非农业)的比重。
2010年西宁城镇人口为140.69万人,乡村人口80.18万人。总人口220.87万。城镇化率63.7%。
2020年西宁城镇人口为194.06万人,乡村人口52.74万人。总人口246.8万。城镇化率78.6%。
十年间,西宁城镇人口增加53.37万人。
再来看2010-2020年西宁各区县的人口密度变化。
数据来源:西宁统计局
从表中可以看到从2010年到2020年十年间,大通县、湟中区、湟源县的人口密度有显著下降,同时西宁四主城区的人口数量显著上升,城镇化率上升。这说明西宁市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由三县向市区流动。
数据来源:西宁统计局
城镇化对西宁的影响
城镇化速度加快为第二、第三产业提供丰富劳动力,促进第二和第三产业发展,进而提高经济活力,满足市场需求,促进经济发展。人口规模的扩大也促进市场需求的增多,为社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增加经济活力。
同时,城市人口增多,城镇化率加快,基础设施快速提升,也使得城镇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城市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城市发展质量明显改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十年前,海湖新区还未起步,对很多人来说这里是“一片荒芜”,南川片区是棚户区,北川还是农村。但十年后,大海湖成型,海湖新区成为西宁休闲娱乐消费的有力支撑点,成为新的城市中心。南北川也迎来飞速发展,随着品牌房企入驻南北川的配套都日渐成熟,再次成为西宁新的投资热土。
流动人口增加
根据西宁市统计局数据,2020年全市流动人口为67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流动人口增加近20.5万人,年均增长3.72%。
流动人口指的是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处街道不一致且离开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也就是离开所在户籍市辖区的人口半年以上的人。十年间流动人口增加20万人,说明有20万外地人口涌入西宁,并选择在西宁工作生活。
作为省会,同时也是青海最发达的城市,西宁一直以来都在不断吸引州县人口。很多人在州县工作,在西宁购房,每当周末、节假日时就会到西宁休息娱乐。所以每个周五晚上西宁的交通都会特别堵。也有很多州县人来到西宁工作,其中大多都是年轻人,他们是城市的劳动人口,也为西宁的消费贡献了力量。
除此之外,西宁流动人口中还有很多外省人口,除去学生外有许多外省人来到西宁经商。比如钢材市场、家居市场、餐饮业,这些生意人同样推动西宁的发展,同时他们的消费能力较强,有些人也选择在西宁购房定居。
小结
过去十年来,西宁城镇化速度加快,州县人口、外省人口的涌入让西宁迎来蓬勃发展,人口逐年稳定增长。人口增加对西宁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年轻劳动力是城市更新的血液,也是进一步促进城市发展的基本要素。轻轨申报需要人口,品牌入驻也需要人口,人口也是城市发展配套的重要一环。
为了促进人口红利,西宁也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开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政策,保护房住不炒等措施,让更多人才愿意留在西宁。让非本地城镇户口享受跟城镇户口同样的包括就业、医疗、教育、住房保障以及失业和养老等社会保障方面的待遇。
到2025年,西宁市常住人口预计为265.09万人,与2020年相比净增人口18.290万人。再加上三胎放开后家庭结构变化、企业进驻、人才涌入,未来五年西宁人口还有有更大增长。城镇化率进一步提高,西宁将迎来更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