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边防军人退役重返西藏,这个武汉伢说他要建好“第二故乡”
极目开云网页版记者 陆缘
摄影记者 邹斌
通讯员 王夫之 熊利兵
藏西秘境,天上阿里。
雪山草原、冰川湖泊、戈壁沙漠、蓝天白云......大自然是如此的多情,把这些让人着迷的自然景观,尽情地泼洒在西藏阿里的大地上,让这里变得光彩夺目、令人神往。
高寒缺氧、荒无人烟、寸草不生、干旱少雨......大自然又是如此的吝啬,让这里的氧气含量只有内地的40%,使之成为“世界屋脊的屋脊”“世界第三极”“生命的禁区”。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一片土地上,来自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的“90后”小伙刘威已扎根在此8年,在这片雪域高原挥洒汗水,奉献青春。
近日,“天南海北江夏人”报道组一行翻雪山、趟激流、过垭口、穿峡谷,从武汉出发,行程万余里,来到西藏阿里地区革吉县,聆听刘威的故事,感受梦想和精神的力量。
投笔从戎:要去最艰苦的地方
“你真的要去西藏阿里当兵?还是再考虑一下吧。”2014年夏天,正在湖北商贸学院就读的大二学生刘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选择投笔从戎,献身国防,这一年他刚满20岁。
当刘威告诉父母决定要去青藏高原时,父母最初是不同意的,“听说那是个寸草不生的地方,又冷又缺氧,我们就你这么一个儿子,要是有个三长两短怎么办?”
“当兵走阿里,是我的不二选择,就是为了到艰苦的地方历练,给我的青春增加一些特别的颜色。”刘威笃定了阿里,父母拿他也没有办法。
进藏后,在踏往阿里的旅途中,南方小伙被雪域高原的美景震撼到了,但很快便被高寒缺氧而折服,“像我这样在南方长大的孩子,从未见过如此凌冽的寒风和厚重的积雪。”刘威说道。
部队驻地在海拔4500多米的高原,周围荒无人烟,高原反应让他头痛欲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有时候眼睛看不清地上东西,反应也变得异常迟缓,认不出朝夕相处的战友,甚至墙上的大字都是模糊一片。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而地处高原北部、西藏西部的阿里地区,年平均温度零下9摄氏度,冬季最低气温可达零下45摄氏度,这里还有着中国最大的无人区——羌塘无人区。刘威说,“有一段时间,我感到了害怕,甚至在某些瞬间动了想要放弃的念头,我开始怀念家乡泥土的味道,想念妈妈做的菜”。
“咬咬牙,再坚持一下!”怀着对梦想的执着,刘威咬紧牙关,不断自我鼓励,慢慢战胜了高原反应,适应了高强度训练,也渐渐爱上了阿里。
刘威(中)在军营过生日
新兵期间,部队组织前往为纪念1962年中印自卫反击战牺牲的烈士而建的康西瓦烈士陵园缅怀时,刘威心潮澎湃,在中国海拔最高的烈士陵园里找到了从戎的意义:清澈的爱,只为热爱的祖国。
随后一年多的时间里,演习、野外驻训......刘威在各项军事技能表现突出,还曾获得个人嘉奖。
“在阿里当兵苦不苦?”
“苦。”
“如果让你再选择一次,你还会去阿里吗?”
“会!”
面对记者的提问,刘威毫不犹豫地说,“当兵使我个人的意志得到了磨练、吃苦耐劳的精神得到了培养,更为我的人生留下‘缺氧不缺精神、吃苦不怕艰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精神财富。”
再回阿里:要为第二故乡做点事
2016年,服役2年的刘威退伍返回家乡武汉江夏。
背着行囊回到家乡,车水马龙间,让在雪域高原待久了的刘威感到有些陌生,自己倒像个“异乡人”。
在高楼林立的巷道里,刘威想到了在当兵期间看到了一辈子没有走出阿里、没有见过火车、没有看过高楼、没有坐过电梯的阿里人。“我盼望着有一天,他们也能过上和我们一样的生活。”回到家乡的刘威,心里总是挂念着阿里。
“我要再回阿里,为‘第二故乡’做点事。”当年12月,在得知阿里地区招录退役军人时,原本可以选择继续读书深造的刘威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考试,成为了阿里地区革吉县盐湖乡的一名基层公务员。
刘威上门入户了解居民情况
革吉县地处西藏自治区西部、阿里地区中部,全县平均海拔4700米以上,境内辖4乡1镇,全县国土面积46104平方公里,其中草场面积不到国土面积的十分之一。这里自然条件恶劣,生活条件艰苦,自然灾害多、年降雨量少,旱灾、风灾、雹灾、雪灾等自然灾害频发,有“十年九灾”之说。刘威指着远处的几株小树苗说,“想在这里把树种活,都异常艰难,县委县政府大院那些树,种了好多年才成活。”
再次进藏,刘威显得从容了许多。当兵的经历让他很快就适应了这里的工作生活环境,吃水难、用电难、出行难等困难都能克服。“从穿军装保卫边疆,到选择入藏做基层公务员,一个全新的环境,一个全新的开始,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人民服务。”刘威说道。
刘威上门入户了解居民情况
6年来,他先后在革吉县盐湖乡党群办、县委巡察办、县委办公室、扫黑除恶办公室等多个岗位工作过。2021年4月,他被任命为盐湖乡党群综合办公室主任,目前被借调到县纪委监委工作。
“这段时间的主要工作是下乡接访,帮助协调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刘威说,革吉县地旷人稀,村与村、乡与乡之间的距离很远,一天下来走访不了几户人家,每次下乡需要1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而且需要向导陪同。
记者翻看刘威2021年的工作总结,其中有一段这样写道:全年遍访全县19个村(居),整理汇总上报有关保险赔偿、住房、送学、就医等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跟进解决资金兑现不及时、政策落地不到位等问题。
刘威上门入户了解居民情况
追随榜样:做孔繁森一样的干部
阿里,是“先遣连精神”的发源地,也是孔繁森精神的锤炼地和锻造地。
位于阿里狮泉河镇北麓一处山坳里的狮泉河烈士陵园,始建于1972年,安葬了63名进藏先遣连烈士、34名阿里和平解放以来牺牲的烈士,同时矗立着阿里改革开放时期因公牺牲的孔繁森同志的墓碑。
在遇到迷茫时,刘威常常会选择到烈士陵园走走,“每次走进烈士陵园,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熏陶。”刘威说,受孔繁森精神的影响,他暗下决心,“立志要做孔繁森精神的传承者和践行者,干一些事、做一些事、留下一些事。”
不善言辞的刘威心里是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他做事一贯认真,能吃苦,工作能力比较强,喜欢帮助别人,工作后第一年就入党了。6年多来,他的足迹踏遍了全县所有的乡镇。”同事易威这样描述刘威。
“幸运的是,我们赶上了最好的时代,这里和我家乡的差距也在一点点变小。”刘威说,在短短数年间,阿里和革吉的变化翻天覆地、日异月新。公路从“乡乡通”到“村村通”,网络从2G信号覆盖到4G信号覆盖,照明从无电到光伏发电并入国家电网,吃水从河道取水到实施饮用水井工程,居住从住帐篷、土坯房到住进小区、楼房,饮食从吃萝卜土豆到新鲜果蔬满目琳琅、交通从不通路到陆陆运输、客机通航......
2019年12月,阿里地区革吉县符合贫困县退出条件,正式脱贫摘帽。
从参军入伍保家卫国到成为建设阿里的一份子,8年的时间里,刘威把整个身心融入到这片雪域高原中,在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下,目前革吉县除了农牧业外,还利用丰富的盐资源,建起了粗盐巴加工厂,逐渐形成了一条从采盐、储存、加工、包装到销售的产业链,促进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十分庆幸自己能够投身、参与到建设革吉的浪潮中来,见证阿里改革发展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我为‘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而感到自豪。”刘威说道。
【记者手记】
雪域高原上盛开的红柳花
嘴唇干裂发紫,眼睛布满血丝,鼻孔干燥结痂带血,走几步路就气喘吁吁……这是记者在阿里地区停留不到72小时的亲身体验。
没有外卖,没有共享单车,没有电影院……这里不像是一个县城,这些在平原城市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场景,对于这里的人们来说可能从来没有经历过。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一大批像刘威这样的“80后”“90后”甚至“00后”们,在这离天最近的地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守,不怕高原环境恶劣,更不惧冰雪寒风,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全部光和热。
在阿里,人们常说,“躺着就是做贡献”。和刘威一样,高原上的儿女并没有懒洋洋地躺着,而是顶天立地站着,踏踏实实地干着,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美好生活。
盛夏六月,阿里地区最顽强的生命——红柳花儿竞相开放。白的、红的、粉红的,谷穗样细密的花,一簇簇、一团团地开满了枝头,映照在蓝天白云之下。雪域高原上的人们就如同红柳花般遍地生根,耐寒耐旱,艳而不俗,平凡而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