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坚持生态优先绘就时代新篇
原标题:甘南:坚持生态优先 绘就时代新篇
坚持生态优先 绘就时代新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甘南实践
近年来,甘南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严格按照《甘肃省“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把生态保护作为立州之本,把绿色发展作为根本任务,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心怀“国之大者”,树牢“上游意识”,情系“为民福祉”,扛起“上游担当”,紧紧围绕4.5万平方公里的绿水青山,坚持以绿色发展崛起为导向,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严格落实“三线一单”分区管控,大力实施生态工程,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各项任务落实落地,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日益凸显,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厚植了甘南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绿的底色和质量成色。
坚持生态优先
探索绿色高质量现代化发展之路
转瞬间严冬已逝,春天悄悄来到甘南大地。放眼望去,天空还是那么湛蓝,远处的高山上白雪皑皑,金黄色的草原上牛羊悠闲吃草;宽敞洁净的道路,美丽如画的村庄,干净清澈的河流……处处展现着近年来甘南州开展“环境革命”和创建“五无甘南”的显著成效。
2015年以来,州委州政府立足生态地位、资源禀赋、特色优势,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环境革命”,并以此为引领,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创新实施“一十百千万”工程,努力打造“五无甘南”,释放蝶变效应,擦亮甘南底色、扮靓甘南颜值、重塑甘南形象,实现脱胎换骨、凤凰涅槃,甘南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知名度显著提高、美誉度持续提升。
2021年11月底,在“五无甘南”的基础上,甘南州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着力创建全域有旗帜、全域有法治、全域有治理、全域有绿色、全域有业态、全域有风情、全域有格局、全域有文化、全域有振兴、全域有使命“十有家园”,为加快建设青藏高原绿色现代化先行示范区而奋斗的宏伟目标,彰显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突出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方方面面,从过去到未来,甘南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光明,越来越有希望。
2015年以来,通过艰苦卓绝的“环境革命”,甘南实现“视线之内无垃圾”目标。
去年年初,甘南提出以“全域无垃圾、全域无化肥、全域无塑料、全域无污染、全域无公害”为内容的“五无甘南”创建行动,全力推进“环境革命”升级升华。
“一年打响,释放甘南‘力’;两年打通,凝聚甘南‘情’;三年打透,叫响甘南‘绿’;四年打成,塑造甘南‘美’;五年打红,释放甘南‘好’。”这是州委、州政府绘就的“五无甘南”路线图和时间表。经过近一年的奋斗,“一年打响”目标已提前实现,如今,“全域无垃圾”让甘南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更加纯净靓丽,“全域无化肥”使得有机肥代替了化肥,“全域无塑料”使得可降解手提袋和餐盒替代塑料制品,“全域无污染”使得七县一市城区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99%以上,“全域无公害”使得农业县和半农半牧县种植区不再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化学农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五无甘南”初见成效,“十有家园”蓝图已经绘就,坚定不移走绿色现代化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之路,相信不久的将来,通过全州各族干部群众坚持不懈的努力,甘南一定会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绿水青山”一定会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坚持绿色发展
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环境革命和“五无甘南”是引领,产业发展、惠民富民是目的。近几年来,甘南州认真执行《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决定》,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坚持举生态旗、走生态路、吃生态饭,着力把甘南打造成青藏高原绿色现代化先行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区,切实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生态文明铺就了生态人居、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的基础和底色,探索创新出农牧村发展新模式。累计投资167.3亿元,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1903个,覆盖全州64%的自然村。打造了碌曲尕秀、临潭池沟、卓尼博峪和力赛、合作俄合拉、夏河安果和黑力宁巴、舟曲土桥子和各皂坝、迭部俄界、玛曲沃特等一大批样板村,农牧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成为涉藏州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被国家作为甘肃省改革开放40周年唯一典型案例在全国宣传推广。
无限风光在高原,绿色崛起看甘南。如今,甘南州是生态出“钱景”,美丽生“财富”,具有独特自然风光、良好生态环境、多元富民产业、淳朴乡风民俗的美丽乡村,奠定了甘南乡村振兴之路坚实的基础,加快发展生态经济,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努力实现绿色崛起,推动甘南由“经济跟跑者”走向“生态领跑者”。
文化旅游产业是甘南州的首位产业。州委、州政府对文化旅游业高度重视,高倍聚焦文化旅游首位产业发展,充分挖掘资源禀赋,启动了“一十百千万”工程,尕秀、谢协等16个村成功入选国家名录,荣获“全国美丽乡村”“中国美丽乡村百家范例”“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全国创业就业典型案例”等荣誉称号。卓尼、迭部入选“2021中国最美乡村百佳县市”榜单,拉路河村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小康圆梦、文旅担当”典型案例。
近年来,甘南不断加大重点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升级步伐。坚持“依水布线、沿路布局”,着力打造天下黄河第一弯旅游风情线、洮河民族民俗旅游风情线、大夏河宗教文化旅游风情线……形成“精品线路纵横辐射、景区景点错落有致、旅游活力竞相迸发”的生动局面。这两年,甘南在奋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同时,全力克服疫情影响,旅游业逆势增长,2017年—2020年累计接待游客5444.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66.5亿元。2021年,国内外游客来甘南20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0亿元,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甘南被联合国人居环境发展促进会评为“中国最具民族特色旅游目的地和旅游胜地”,并荣获2019年亚洲旅游红珊瑚奖。世界旅游联盟发布的2018—2020年100个“旅游减贫案例”中甘南荣获3席,位列全国市州第一。
坚持统筹推进
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山清水秀,天蓝草碧,空气清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是甘南的本色,也是甘南的特色,更是甘南必须用心守好的“责任田”。
近年来,甘南始终把生态保护作为立州之本,全域治理、系统修复,污染防治全面加强,环境革命引领前行,生态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甘南州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创建取得新成效,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综合治理统筹推进,河湖长、林长、田长等制度全面落实,实施了玛曲黄河水源涵养区和碌曲尕海、黄河首曲湿地等一批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以及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保持等重点生态工程,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2016年以来,累计造林55.34万亩,森林抚育20.8万亩,封山育林4.8万亩,建立义务植树基地61处、义务植树1000多万株,有效管护天然林647万亩、公益林408万亩,治理修复退化草原66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4.57%,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97%。
甘南扎实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水生态文明县试点建设,狠抓新一轮退耕还林(草)、天然林保护、湿地修复、水土保持等重大生态工程项目,切实筑牢高原生态安全屏障,黄河上游甘南段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玛曲作为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和生态功能区,在黄河两岸沙化草原集中分布区设立100平方公里的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完成草原鼠害防控70万亩、防治草原毛虫10万亩,治理沙化土地4050亩、沙化草原8.25万亩、“黑土滩”退化草地14.1万亩、退化草原改良9万亩,完成2020年度退牧还草工程草原划区轮牧围栏10万亩,补播改良退化草原6万亩,人工种草2万亩,毒害草地治理1万亩,对草原、湿地等资源进行严格管护,有效遏制了草原沙化退化,水源涵养能力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甘南州“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成效显著,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居全省首位,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土壤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全州以环境革命小切口推动经济社会大变革,改变了千百年来广大农牧村人畜混居的生产生活方式,革除了人们的落后思想和保守心理,革新了甘南的整体形象和气质内涵,实现了由“经济跟跑者”向“生态领跑者”的美丽嬗变。
近年来,全州共淘汰整治燃煤锅炉322台921.3蒸吨,县市建成区各类施工场地“六个百分百”抑尘措施抽查合格率达到97%,城区所有施工工地扬尘污染在线监控率达到88%,576家餐饮业单位中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90%,高效油烟净化设施安装率达到92%,建成运行煤炭集中配送一级市场10个、二级配送网点54个,完成城乡居民取暖小火炉、土炕清洁能源改造3万余户,合作市建成区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70%以上,其他县建成区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68%以上。
坚持多措并举
实现草畜动态平衡
草原是牧民群众赖以生存的重要生态资源,保护草原生态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是保护黄河流域生态安全的天然屏障,对农牧区发展和生态恢复有着非凡的意义。
甘南草原是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补给区和天然绿色生态屏障,也是保障当地牧业发展和牧民生产生活的重要生产资料。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牲畜和草场承包到户激发了农牧群众的养殖积极性,甘南草原放牧强度逐步增加。2010年末,国家启动实施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全州通过加大出栏和转移牲畜舍饲圈养等方式,十年间累计核减放牧牲畜269.375万羊单位,同时,向11.79万农牧户累计兑付补奖资金25.79亿元。截至2019年底,天然草原初步整体实现草畜平衡。
“为根本解决全市牲畜超载过牧问题,我们深入各村庄、牧户家里开展草原禁牧、草畜平衡及相关法律法规宣讲,督促超载牲畜的核减工作,确保真正实现禁牧草原‘禁得住’、超载牲畜‘减得下’,牧民收入‘涨得了’,草原生态‘变得好’。”合作市草原监理站站长郭江东说。
为了加大减畜力度,甘南结合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两次提高奖补标准。光靠奖补还不够,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打出一系列促进草畜平衡的“组合拳”。各县市此项工作各具特色和亮点,夏河县推行“思想认识到位、摸底核查到位、各方责任到位、推进措施到位、后续扶持到位、群众自治到位”的六到位机制,碌曲县采取“管、核、减、补、转、晓、导、严”八项举措,有力推动了减畜工作。部分县市还出台了减畜补贴补助政策,以行政处罚和“村规民约”等多重手段,力促草畜平衡超载牲畜核减工作稳步推进。
如今,“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成了草原儿女的共识。“不减畜,不保护,草不够吃,牛羊过不了春天。”玛曲县马场五队党支部书记尕藏南正是村里减畜工作的带头人。2016年他有300多头牛,而今,已经减到了160头。
生态环境改善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自然会增强。好的生态环境是巨大的财富,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才能真正实现畜牧业的提质增效和农牧民的增产增收。
“公司+合作社+农牧户”“公司+基地+农户”等新型畜牧产业方式的发展,让甘南传统的畜牧业探索进军到了“工业化”领域。现在,甘南形成了以安多、雪原等肉产品加工企业以及华羚、雪顿、燎原等乳制品加工企业为龙头的高原牦牛加工营销产业集群,被国家乳制品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牦牛乳都”荣誉称号。
草原绿了,生态美了,良好的环境带给农牧民群众更多的生态红利。群众收入开始走向多元化,减少了对草原的依赖,逐步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
展望未来,甘南有信心、有能力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砥砺奋进。(苏琳喜 王满辉)
来源:甘南日报
编辑:都一鸣 责编:朱旺 校审:徐敏之
往期荐读
最新!本土确诊+26,在这四地→
走邮路 看新局!感受陇原新变化!
【微视频】甘肃:项目建设再提速 奋战新春开新局
谷爱凌苏翊鸣再登场!14日赛程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