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77年前,延安是怎样庆祝抗战胜利的?
近读1945年八、九月间的《解放日报》,一种胜利的喜悦洋溢在字里行间,工作生活在延安的开云网页版工作者、诗人纷纷发表开云网页版、文章和诗歌,反映延安人民欢庆抗战胜利的热烈盛况,热情歌唱伟大的胜利,赞颂抗日根据地军民前仆后继、浴血奋战、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
1945年8月10日晚,位于延安清凉山上的新华通讯社接到日本向同盟国乞降的消息,窑洞里顿时一片沸腾,他们立即将这一胜利的消息报告给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日本投降的消息传出后,人民奔走相告,立即传遍了延安城的每个角落。女作家陈学昭在《纪念的日子》中写道:“我觉得今日的天色也变了,为了这个快乐激动的消息——使我如此奋激,彻夜不眠!”
1945年8月15日晚,延安市东南北各区到处举行盛大的火炬游行,全城灯火辉煌,欢呼声此起彼伏。霎时,鼓乐喧天,无数火炬照亮了巍巍宝塔山和波光粼粼的延河水。由干部和群众组成的乐队、秧歌队、腰鼓队纷纷走上街头,尽情地欢呼和歌唱。游行队伍浩浩荡荡,走到哪里,人们都纷纷加入,人越来越多,人山人海,像一股奔流不息的铁流。人们不约而同地高唱着:“前进!人民的解放军!解除敌人的武装,去恢复交通和城镇!坚决大胆,迅速向前进,谁敢阻挡,就把他消灭得干干净净!”
延安军民集会庆祝抗战胜利(资料图片)
人民庆祝胜利的狂欢情景感染了延安的作家、诗人,他们豪情满怀,作文赋诗,发表在《解放日报》副刊上。其中,艾青在《人民的狂欢节》中写道:“人群,到处都是人群。感激传染着感激,欢喜传染着欢喜;个个都挺着胸脯,高高地举着火把,跟随锣鼓队,拥向街市——所有的门都打开,迎接欢乐,款待欢乐,欢乐是今天夜晚最高贵的客人。”萧三在《延安狂欢夜》中写道:“我还守着一盏残灯,山沟里死一般地寂静。忽然山上山下,人声异常嘈杂,又听锣鼓喧天,有人甚至乱敲铜盆,有的用力吹喇叭。整个延安起了骚动,男女老少涌出窑洞……人似潮水流向街头,旗帜招展在星空。人们舞火炬,扭秧歌,喊口号。人们只是叫,只是跳,只是笑。”鲁藜在《黎明的信号》中写道:“啊!兄弟们,姐妹们,让我们紧紧拥抱,让我们热烈地相爱,让我们生命溶结在一起,让我们举起这生命的火把,更高地举起这血的火把。更高哟,更高哟,向天上,向天上,把红色的太阳点燃起来。”萧军在《我们胜利了——但我们决不能忘记》中写道:“我们今天胜利了!但是决不能忘记,赢得来的胜利是艰难;而保有这胜利的果实——不为豺狼所吞食,更需要无限的坚决和勇敢!”
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社论指出,在敌后战场上,中国共产党放手发动群众,进行人民战争,抗击了半数以上的敌军及百分之九十五的伪军,壮大了人民军队的力量,收复了广大的国土,建立了十九个解放区,收复二百余个县城。敌后解放区是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的模范,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决定因素之一。下午2时,延安各界两万余人集会于延安南门外广场,举行庆祝抗战胜利大会。入夜后,延安民众举行了火炬游行,民众剧团在大众剧院公演剧目,各地、各机关举行多种形式的晚会纪念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在欢庆胜利的日子里,革命老人谢觉哉赋诗抒怀,作《七律·抗日战争胜利》诗曰:“八月十五复仇节,八月十五胜利天。伏尸流血五千里,尝胆卧薪一百年。虎待全擒须扫穴,鱼还未得莫忘筌。拼将福祉贻孙子,嘉岭山头看月圆。”喜悦、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同时也表达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和意志。
来源:各界导报老友周刊·文化版
作者:郑学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