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拖枪离队案,6人被判刑,命运结局如何3人授开...
作者:桅杆
1937年4月,延安的红军大学因批判的扩大化,发生了著名的许世友等人“拖枪离队”事件。当年6月,许世友、刘世模、洪学智、朱德崇、詹道奎、王建安等6人,被边区高法判处6-18个月的徒刑。
事件的组织者是许世友,而反应最激烈的却是刘世模。性情刚烈的他,因受不了无端指责,举枪自尽,幸未打中要害。刘世模后来的结局,令人痛惜,更令人敬佩。今天就来说说这些事。
(一)参军4年,从普通战士升到副军长
刘世模又名刘述刚,1910年生于安徽金寨斑竹园镇(当时属于河南),1929年5月参加红军。虽然没有读过书,因作战勇敢,极有军事天赋,从战士开始,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师长,一路晋升,1933年7月担任红4军副军长(军长王宏坤,后许世友)。
也就是说,短短4年时间,他就从一名普通战士,升任军级指挥员,完全是战场上打出来的。
刘世模打仗以勇、猛、快著称,是红四方面军中的一员猛将。他带出的队伍,一上战场便杀气腾腾,勇猛无敌。
1932年7月,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失败,红四方面军被迫向西实施战略转移。10月下旬,红四方面军到达枣阳地区,遭敌50多个团合围,前堵后追,陷入险境。在土桥铺战斗中,刘世模临阵代理团长,指挥红33团负责护卫方面军总部突围,在数倍于己的敌阵中左突右冲,硬是杀出一条血路。为此,红四方面军总部特地授予红33团一面“以一胜十”的锦旗。
1935年8月,在长征途中的包座战役中,刘世模率部配合红30军攻打敌49师,激战2天2夜,最后拼了4个小时大刀,终于全歼守敌,打开了红军北上通道。
1936年4月,刘世模患肺结核,高烧不退,幸得傅连暲(1955年中将)医生精心治疗,最终起死回生,病愈后到红军大学学习。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刘世模继续在红大学习。延安“拖枪离队”事件就发生在这段时间。
(二)受不了无端指责,愤而举枪自尽
1937年3月,西征失败的消息传到延安,红军上下痛心不已。在红军大学,对张主席的批判因此迅速升级和扩大,甚至指责一些红四方面军干部是“土匪”、是“军阀”、是“张收买的人”,等等。
对这些无端指责和过激的批判,让红大很多红四方面军干部想不通。这些红军将领参加革命以来,出生入死,很多性情刚烈,哪受得了这般冤屈?最典型的,一是许世友,气得吐血,住进医院;一是刘世模,举枪自尽,朝自己头上开了一枪,幸未打中要害,抢救及时,捡回一条命。
当时甚至有谣传,说要枪毙一批红四方面军的干部。许世友等人感到前途无望,决心豁出去,联络在红大2队学习的30多个团级以上干部,准备回川陕根据地,去找留下坚持斗争的旧部。临行的前一天,王建安(红大保卫处长、曾任红4军政委)觉得这样出走是严重违背组织原则的,遂将情况报告了上级。许世友等人随即被逮捕。
青年许世友
在战争年代,“拖枪逃跑”是严重的罪行。但事出有因,在主席的直接干预下,对许世友等人减轻处罚,做到有警戒、给出路,维护了团结、保护了人才。其中,刘世模被判1年,刑期仅次于许世友。
从后来的实际情况看,这件事对上述参与人员的个人命运没有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抗日战争爆发后,上述被判刑的6人中,有5位担任了八路军的高级干部,其中3人在1955年授上将军衔。唯独刘世模,其人生轨迹拐了一个弯。
(三)回家乡养病,却拉起一支抗日武装
西安事变后,由于延安经济上存在困难等原因,动员一些年龄大、身体较差的干部战士返乡。刘世模本就患有肺结核病,又受了枪伤,身体虚弱,便听从组织安排,回到了大别山老家。
抗战爆发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留在南方的红军游击也改编为新四军,奔赴抗日战场。正在家乡养病的刘世模坐不住了,在家乡拉起了一支近千人的抗日武装,加入了新四军的行列。以离开组织的养病之身,却胸怀大义,毅然投身抗日战场,实在令人敬佩。
由于缺乏资料,关于刘世模组织的这支队伍,一说是编入了新四军的四支队,一说是编入李书记的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笔者查阅很多资料,综合后来刘世模的任职和主要活动区域在津浦铁路两侧等情况看,判断当时应该是编入新四军四支队的可能性更大。
1940年4月,津浦路东联防司令部成立,刘世模任独立2团团长,后归还新四军第五支队(1939年7月从第四支队分立)建制。在此期间,刘世模率部与日军多次作战,一如红军时期的勇猛作风,敢打敢拼。1943年底,刘世模伤病复发,时常高烧和咯血,不得不离开前线,到后方休养,职务由饶守坤(1955年中将)接任。
抗战胜利后,刘世模随新四军3师进军东北,成为东野众多战将的一员。
(四)进军东北,成为邓华麾下战将
进军东北的初期,刘世模任辽吉五分区副司令员、辽吉一分区司令员,负责组建和训练部队,开展根据地建设。后任保2旅旅长、辽吉纵队(邓华纵队)独立2师师长、东野7纵20师师长,指挥所部参加了三下江南、夏季攻势、三打四平以及秋季、冬季攻势等邓华纵队的所有大战,是邓华麾下的一员猛将。
保2旅的是由地方部队组建而成,成分复杂,关内老骨干只占10%,其余都是新参军的农民和俘虏。但在刘世模的训练和指挥下,很快上升为主力部队。《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军事资料》评价这支部队“战斗作风积极,执行命令坚决”,仍然体现了刘世模在红军时期的作战风格。
到东北后,刘世模的身体状况仍然不好。这种情况,通常都在后方工作,但刘世模大多数时间都在野战部队,由此可见其战将风范。
1948年3月,东野四打四平。当时,刘世模正发高烧,站都站不稳,就躺在担架上指挥战斗。战斗期间,刘世模大口咳血,依然坚持指挥战斗。据说是邓华下了死命令,他才不得离开了战场,到后方休养。
四野南下后,刘世模随部队到了武汉。由于身体不好,孩子又多,生活非常困难。当时主政湖北的李书记等人都是红四方面军的老战友。但刘世模从来不去找老首长的麻烦。
王宏坤
一次,红4军的老搭档王宏坤正巧遇到,见他如此困难,埋怨他为什么不去找他们?刘世模说:“你们很忙,国家刚解放,也很困难,我挺一挺,也就过去了。”后来,王宏坤写信给李书记,告诉了刘世模的境况,得到了一些照顾,生活才有所改善。
1952年6月4日,刘世模在武汉病逝,年仅42岁。他一生坎坷,九死一生,功勋卓著,尤其是被动员回乡后,顾大局,识大节,举大义,实属难得,令人敬佩。虽然英年早逝,也未授衔,但其功绩和风节,我们应当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