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人的爱心接力!那曲色尼区演绎现实版《我和我的父辈》
重新踏上父亲曾经走过的援藏路,这一次,张杭杰感触很深。
1995年,杭州市开始对口支援那曲地区那曲县(现在的那曲市色尼区),张杭杰的父亲张士兴是杭州第一批援藏干部之一,当时的张杭杰还在上小学二年级。他依稀记得,父亲在亲人们的不舍、担忧以及鼓励中,只身奔赴5000公里以外的远方。“每年回来时,父亲都会讲起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与落后的基础设施。”也正因如此,张杭杰感受到了父辈们肩上的担子,有多沉。
时光的流逝并没有淡化那段记忆,反而让每一个细节都更加历久弥新。“九十年代,那曲适龄儿童入学率仅有惊人的22.3%,硬件落后,辍学在当地司空见惯。”张杭杰说,当时的援藏干部希望通过改善那曲的教育环境,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西藏的孩子们有更多的人生出彩机会。
1995年8月25日,一封来自杭州援藏干部的“急信”在杭州日报刊出:“每个杭州人少吃一根棒冰,少抽一支烟,省下的钱可以建三四所希望小学……”同日,杭州日报下午版刊登《援藏爱心特别行动募捐启事》,当天就引来众多响应。短短一周时间,225万元善款从杭州飞向那曲。
一年之后,225万元善款在那曲“变”成了10所希望小学,色尼区香茂乡完小便是其中之一。可以说,杭州援建的希望小学点亮了孩子们求学的希望,他们的世界也开始像新教室一样变得无比明亮。
三年多的援藏经历,让那片广袤瑰丽的土地成为张士兴难以割舍的牵挂,而这份向往也同样“种”在了张杭杰的心中。他常常喜欢翻看父亲的老照片,看着父辈们肩上洁白的哈达,看到天际处山尖高耸、草原苍茫辽阔,他便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去父亲曾经留影的地方,再续父辈们的西藏情缘。
驱车穿梭在从拉萨到那曲的高速公路上,远处崭新的藏式民居倏忽而过,一派生机勃勃的新气象。经过十多天的舟车劳顿,张杭杰终于抵达了这个令他魂牵梦萦的地方。
当年,父辈们援建的希望小学校舍已经不在,只留下旧址。如今,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这所曾经的希望小学得到了扩建,新的校舍宽敞“气派”,操场有着标准化的塑胶跑道,孩子们在干净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数据显示,目前色尼区适龄儿童入学率已经接近100%。
“和老照片相比,这里真的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不仅交通畅通了,也有了更好的硬件设施和教育资源,一切都不一样了。”捐赠仪式当天,张杭杰也特地站在当年父辈们奋斗过的地方,拍下了一张照片。眼下,他也到了与父辈们援藏时相仿的年纪,体会着他们当年离家的心境,张杭杰切身感受到了一批批援藏干部沉淀在这片热土的光阴与热爱。
对这份幸福感悟更深的,是孩子们。在这次捐赠仪式上,学生代表措姆真挚地说,感谢杭州爱心企业对牧区孩子的关心。“我们一定奋发向上,努力学习,树立远大目标。等我们长大了,有能力了,也要向你们一样多为社会做贡献,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每一分热爱,都是为了脚下的这片土地。从1995年到2021年,从1996年援建那曲第一所杭州希望小学,到2020年开办色尼区海亮援藏班,是一批批杭州援藏干部的接续努力,让色尼区的孩子们享受到了浙江优质的教育资源,更改变了这里贫穷落后的面貌。值得期待的是,从诗画江南到雪域高原,这一段段杭藏情深的动人故事,还将不断地被传承与续写……
(来源:西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