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市市中区社区治理“多点开花”激发老旧城市社区治理新动能
6月19日,伴随着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内江市首个社区文化驿站——市中区城东街道钟鼓楼社区文化驿站在水巷子正式启用,为丰富和满足市民多元化的文化生活需求,增强社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激发老旧城市社区治理新动能搭建了阵地载体。
同一时间,玉溪街道脚盆田社区夕阳共度悦享中心,十余位老人正在喝茶聊天,一旁的少儿成长乐享中心内,小朋友们在志愿者的带领下开展益智游戏。
“社会组织参与型”试点社区、“智慧科技型”试点社区、“社会企业带动型”试点社区……去年3月,内江市市中区被确定为四川省第二批城乡社区治理试点区,越来越多的城市社区通过不同类型的试点提升了“颜值”,涵养“气质”,激发老旧城市社区治理新动能,助力老城区实现有机更新。
改变老旧小区“刻板印象” 激发治理潜能形成合力
市中区为什么要持续不断地深入推进城乡社区治理试点区工作?
“市中区是内江的老城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来说比较缺乏,尤其是生活在老旧小区的社区居民,他们迫切希望有一个好的居住环境。”市中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申太友认为,面对老城区空巢老人多、儿童多、特殊人群多的现状,市中区必须紧紧抓住省级城乡社区治理试点的难得机遇,坚持问题导向,立足社区实际,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多措并举,大胆创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据悉,市中区结合“两项改革”,将原城南街道划入城东街道,将原来的39个城市社区优化为31个社区,并全部完成亲民化改造;将358个居民小组优化为148个居民小组,重塑了社区地理片区图,解决了困扰社区多年的资源分散、管理交叉等治理难题。
“我们定期召开区域化党建会议,动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参与社区治理,示范带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申太友介绍,市中区通过开展“双报到”志愿服务活动和“311”干部帮扶活动,机关党员干部到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已形成常态。目前,全区参与社区治理的党组织达到182个,带动社会力量参与单位588个,提供服务项目2000余个。
在城东街道交通路社区,社区里的智慧南门小区老旧房屋多、基础设施落后、安全隐患大,是典型的“三无”小区。如今,在科技赋能之下,智慧南门小区通过建设智慧科技型社区让居民过上了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生活。
“孤寡老人长时间未出门,监控系统会及时响应,社区干部就会马上登门查看情况。”交通路社区党委副书记黄勇介绍,在智慧社区管理平台上,由54个摄像头构建的智慧监控系统可以无死角全覆盖智慧南门小区公共区域的每个角落。监控画面传回后,该平台通过“人脸识别+大数据”技术可实现对辖区居民和外来人员的精准摸排,及时掌握辖区各类安全问题。
社区虽小,却连接着千家万户。在实施党建引领、组织优化、科技赋能等工程之下,市中区带动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治理,激发治理潜能,形成治理合力,推动了服务常态化、项目科学化,不断增强社区服务能力,让居民持续受益。
擦亮5大服务品牌 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
从单一的政务服务功能扩展到提供多样化服务,社区在给群众带去便利的同时,运营成本也大幅增长,提升社区自身“造血”功能迫在眉睫。
于是,城西街道吕祖庙社区开始探索以社会企业带动社区治理的新模式。
谈起社区以“政府购买服务+有(低)偿收费”项目化运作方式培育的内江六朵花花家政服务社会企业有限公司,吕祖庙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刘益介绍,该公司采用项目经理工作机制,实行“一项目一经理一合同”,由项目经理负责社区社会企业《家政便民服务》项目策划、运营、管理。通过免费(公益)服务宣传推广社会企业,提高辖区居民知晓率,将来有(低)偿承接更多居民服务,就可以做大做强社区社会企业。
除了自我培育的“六朵花花”,吕祖庙社区还引进内江益美教育发展社会企业有限公司,在全市率先与壹基金合作,设立城西儿童服务站,“免/低收费”开设书法美术兴趣培养班,周末开展免费的手工课、科学小实验以及节日活动。
6月14日,在市中区牌楼街道庙儿山社区的活动室内,“敬老爱老”主题活动正在此举行,住在附近的数十名老人前来参与包饺子、抄手,现场欢声笑语不断。“前来帮忙的都是社区的志愿者们,我们社区工作人员少,基层工作又是千头万绪,要举办这样的活动没有志愿者可就太不容易了。”庙儿山社区党委书记阴莉说。
在庙儿山社区,社会资源在社区治理工作中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作为“社会组织参与型”试点社区,庙儿山社区构建起以社区党委为核心,社会组织、社工、社会慈善资源和社区志愿者为载体的“五社联动”体系,不断破解社区基层治理中的堵点、难点、痛点。
吕祖庙社区和庙儿山社区是市中区树立社区服务品牌的一个缩影。市中区正朝着做优养老服务品牌、做精儿童服务品牌、做实特殊人员帮教服务品牌、做响文化服务品牌、做实家政服务品牌等“5大服务品牌”发力。
市中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申太友介绍,通过建立便民利民机制、应急响应机制、资源链接机制、队伍培育机制、积分激励机制、社区基金机制、资金保障机制等“7项机制”的作用下,一套“硬件上有改观、软件上有提升、服务上有亮点、场景上有呈现”的城乡社区治理“中区模式”已逐步成型,“让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和居民持续受益”的试点目标取得阶段性成果。(罗尹 郑志浩)
(责编:章华维、高红霞)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