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元:“民族之家”托起青年成才梦想
彭富 封面开云网页版记者 刘彦谷
“感谢陈杰老师像对待自己儿女一样关心、照顾我,让我在异地他乡感受到民族大家庭的温暖,顺利考上大学。”6月15日,青海民族大学藏文专业大二学生义西巴忠在电话里充满了对广元求学生活的回忆和感激。
川北幼专9+3学生举办汇报演出活动
四川广元地处川陕甘结合部,入选“十四五”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名单,是南来北往43个民族汇聚的大家庭;仅“9+3”免费职业教育、青海玉树班、西藏那曲班、贵州纳雍班等在校学生就达5600余人,属典型的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广元与23个城市签订“跨省协作”协议,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走廊”。“‘民族之家’遍布,托起青年成才梦想。12年来,已为民族地区培养技能人才上万人;‘巴蜀儿女进天山教育援疆计划’实施5年,已有680余名幼专毕业生赴新疆工作,担起民族复兴、社会进步的时代使命。”广元市委书记邹自景说。
招进来,异地求学点亮心灯
义西巴忠来自青海玉树一个多子女家庭:全家9口人,每年靠父亲挖虫草、就近务工维持生计。“从小就想通过求学改变家庭命运,可教育质量受限,走通这条路的人太少了。”2017年初中毕业时,义西巴忠有些惆怅,暑假里,经常站在牛前发呆。
广元树人中学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与玉树州学生一起包粽子共度传统佳节
开学将近,学校里传来好消息,四川省广元市与玉树州签订“跨省协作”协议,首批200名学生到广元树人中学“托管”学习,市教育局抽派藏语、生活老师和一名副校长跟班前往。义西巴忠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美丽的广元、热情的师生,让义西巴忠很快适应了新环境:“学校建立了几十个‘民族之家’,每个家庭包括5到7名少数民族学生,由党员老师做代理家长,在生活上教导、学习上指导、思想上引导;老师还安排广元本地的学生与玉树学生结对,节假日可以串门,家有好吃的,他们还会带给我们改善伙食。”义西巴忠说。
让义西巴忠印象最深的是2018年4月,她患急性阑尾炎急需手术,父亲野外挖虫草,因手机无信号一直联系不上。“陈杰老师不仅帮我垫付了8000多元手术费,还经常来照顾我。有时候他没空,就请他妈妈来。还买了乌鸡炖了给我补充营养。”场景像烙印一样深深地植入了义西巴忠的心底。
广元成立了民族地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具体管理办法,政法、教育、人社、公安、民宗等相关部门通力合作,营造良好教育氛围。12年来,7所职业学校累计接收阿坝、凉山州“9+3”学生9687人。2021年“9+3”学生在校人数居全省第二,毕业生升入高校590人,升学率达到81%,就业率达到98.5%;累计考取公务员和事业单位137人,大部分学生在省内外知名企业就业,月薪均达4000元以上,部分学生到国外就业,月薪达7000元以上。一人就业,全家脱贫,这样的例子很多。
利州中学指导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剪纸
送出去,献身边疆照亮未来
从青涩少女嬗变成献身边疆的“奋斗之星”,在中华职业教育社温暖工程实施二十五周年总结表彰大会上获奖并作交流发言,新疆新和县第二小学周丹说,是“民族之家”照亮了她的未来。
周丹是广元川北幼专2017届毕业生,是该校首批赴疆工作的毕业生之一。“我的普通话好,学科成绩也优异,来新疆工作能发挥更大作用、实现个人价值。”周丹说出了赴疆学生的心声。
首批毕业生受到欢迎,更加坚定了学校的办学信心。2017年以来,广元先后与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阿克苏市等签订跨省协作协议,选派优秀毕业生赴疆工作。川北幼专主动对接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华同心温暖基金,联系新疆地方教育、人事部门,量身定制教育人才。
“‘民族之家’托起了青年人的成才梦想。来广元学习的贵州、新疆学生,多数考上了心仪的重点大学。川北幼专建‘民族之家’,深入推进“巴蜀儿女进天山教育援疆”项目,既缓解了新疆教师队伍不稳定、少数民族儿童使用国家通用语言能力差等问题,又解决了川北幼专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给青年学生成长搭建了宽广的成长平台。”广元市教育局长何开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