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驾寻源怒江
撰文、摄影_ 邰明姝
地点:怒江源头将美尔山
坐标:N32° 38′ 38.59″,E92° 7′ 8.78″
海拔:4596 米—5233 米
穿越时间:最佳季节为秋冬季干旱少雨季节
气温:5℃—15℃
穿越里程:约 156 公里,越野路段约 50 公里
路线特点:这是一条不为人知的探险路线,充满风险与未知,也展现着青藏高原的壮美与神奇。全程无导航、无轨迹,部分越野路线有车辙,部分只能根据地图方向摸索前行,源头地区为宽谷湿地,无翻车风险,但极易陷车,多雨多雪季节基本无法前往。充分准备后适合中级越野爱好者穿越
“虽然我不是黄鹅的化身,但我要在蓝色的河流里弯腰觅食;虽然我不是藏羚羊的化身,但我要在黄色的荒野里弯腰前行。”这本是一首藏北流传的古老的驮盐歌,却唱出了奔走于青藏高原的我的心声。那地图上弯弯绕绕的蓝色曲线,仿佛有着神奇的魔力,牵引着我一次次逆流而上,逐梦于水岸,躬行于荒野,探寻着大江大河的源头。
几年间,黄河源、长江源、澜沧江源、拉萨河源均已走过,本觉得我的寻源之旅可以告一段落了,却在无意中看到了一则香港国际探险队探寻怒江源的视频,诱惑便在心里扎下了根。
终于,在深秋的一天,循着地图上若有若无的痕迹,我和朋友们决定从 109 国道上的小镇雁石坪出发,去寻找怒江的源头。
怒江,一条奔腾于我国西南部的滔滔大河,亦是一条穿行于中国、缅甸、泰国的国际性河流。论知名度,丝毫不亚于我国排名前五的几大长河,然而,奇怪的是,在三江源的概念喧嚣直上的今天,几乎和长江源格拉丹东毗邻而居的怒江源,却似乎从未走进过人们的视线。翻遍历史文献,除了 2007 年中国科学院遥感研究所刘少创研究员带领的科学考察队,和2011 年 6 月来自香港的一只国际探险队,再也没有探访者接近过它。而除了两则言语寥寥的开云网页版报道,相关资料更是接近于零。
恰好,我认识刘少创考察队里的探险家税晓洁老师,便向他咨询路线情况,怎奈他们的穿越距今已有十四年之久,且他们接近冰川时已是天黑,还发生了车辆损坏、队员脱队迷路等危险事件,并未记录下更多的资料。幸好,香港国际考察队虽然也没有记录详细路线,却最终公布了源头——将美尔岗尕楼冰川的坐标点。我参考了多种不同的卫星地图,根据河流走向和地图上断断续续的印痕,设计了一条不走回头路的穿越路线。
从 109 国道上的唐荣藏占村路口下道开始,除了那个目的地,一切都是未知,每一步都是探险。
河谷宽阔,一览无余,河谷的北方,是一条宽阔的大河扎加藏布,它是西藏最长的内流河,最终流入色林错 ;河谷的南方,是一条涓涓流淌的小河,塘荣曲。其实,这两条河离我们都很远,但是从周边大片的沼泽地,我们依然可以领略到它们春夏泛滥时的威力。
河谷里有一条牧民转场时压出的车辙路,上面积满了水,很多地方,路已经变成了一条小河。但是我们的车轮并不敢偏离半点,因为车辙的下方经过流水的反复冲刷,基本都是坚实的石子,而车辙两侧,看着是平展的草地,实则下面是稀软的烂泥。
车轮扬起高高的水花,离人类聚居的地方越来越远。终于,道路和扎加藏布交汇于一点,秋日里平静美丽的大河,粼粼水光,折射出天空美妙的色彩,顺着河流的方向向东眺望,能看见一排貌似低矮的雪山,那就是怒江源的方向。
阳光正好,一切都变成了高饱和的调色照片。两辆车迎着刺眼的阳光沿河前行,宽广的河流在草原上曲折流淌,跑出七八公里后,涉水路结束,变成了令越野人心惊胆战的蘑菇地,幸好,仔细辨识,车辙依旧存在。
寻寻觅觅前行,一路经过湿地草场,一路涉水过沟,一路与牦牛、兀鹫、藏原羚相遇。偶尔远远地会看见几间空置的牧民房,说来让人感叹,有时候我们城里人自以为了不起的举动,也不过是当地人千百年来的日常生活。(文章未完,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汽车自驾游》杂志2021年第12期。)
TIPS
线路行程D1:雁石坪—109 国道唐荣藏占村入口—怒江源湿地—聂荣县(国道、无路、县道 260 公里 )
D2:聂荣县—那曲市—拉萨市(国道 420 公里 )
怒江
中国境内知名的大河,别称“潞江”,发源于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安多县境内唐古拉山南麓的将美尔岗尕楼冰川,流经西藏自治区、云南省,流入缅甸后改称萨尔温江,是泰国和缅甸的界河。干流长度 2013 公里,流域面积 12.48 万平方公里。
越野注意事项
1. 车辆装备:最好多车同行,装备两个以上绞盘,携带防滑板、木板、猴爬杆、铁锹、水裤等工具,车辆更换 AT 轮胎,及时降低胎压。
2. 进入怒江源地区后无居民、无餐饮、无手机信号、无车辙、无导航轨迹,请开启轨迹记录以便原路返回,最好携带卫星电话、北斗星盒等卫星通讯设备。
3. 怒江源湿地是多种高原鸟类栖息地,也是藏原羚等野生动物的家园,请勿追逐、惊吓、投喂野生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