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景气上扬
从贵阳发出的整列中欧班列 杨文斌 摄
半月谈记者 向定杰
过去,贵阳给人的印象一直是偏远落后。现在,这里有了“避暑之都、中国数谷、西南交通枢纽”的光环,还是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核心区。
过去10年,贵阳经济增速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名列前茅。奋力后发赶超的贵阳,在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中,显“韧劲”、蓄“后劲”、铆“干劲”,用超常举措继续擦亮名片、扭转形象。
生态立市显“韧劲”
贵阳开门见山,被称为林城。地处云贵高原,独特的喀斯特地形让这里地理空间极为破碎。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城市人口增多,当地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压力陡增。在家不敢开窗,出门身上落灰,手上有汗能搓出泥……这是城市面貌脏乱差的部分回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贵阳是全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贵阳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戴建伟说:“经过一番调查,污染源不仅来自工厂,和老百姓用燃煤烧炉子取暖做饭也有关系。”
作为典型岩溶山区,贵阳经常阴雨连绵,当夹杂大量二氧化硫的黑烟升空,遇上低而薄的云层,“就像捂着一块罩子,很难透气”。
1996年开始,贵阳大规模取缔明火炉灶,改用液化气。通过开展清洁能源改造等多项治污减排措施,2001年成功摘掉“酸雨城市”的帽子。2003年,首次实现全年无酸雨。
一场场新的攻坚还在继续。蜿蜒流淌的南明河是贵阳的母亲河,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全长100多公里。多年来,“久治难长清”。由于丧失净化能力,成了“失去生命的河流”。
大力开展控源截流、内源治理、疏浚活水、生态修复,新建18座污水处理厂,对19条排水大沟实施清污分流……贵阳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杨波介绍,尽管治理难度大,但近年来通过上述措施,水清岸绿的美丽景象已经复现。
2021年贵阳绿色经济占GDP比重达到47%。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长远发展的最大本钱,能否守住至关重要。贵阳提出,要继续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确保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贵阳喀斯特公园 蒋成 摄
数字活市蓄“后劲”
2014年,“大数据浪潮”呼啸而来,谁能想到,贵阳抢到了风口。全国政协委员连玉明说,当时把大数据作为整个城市发展核心战略并倾全域之力加以推动的,只有贵阳。
2014年1月,国家批准在贵阳和安顺两市之间划地设立贵安新区,重点打造大数据产业集群。三大通信运营商、腾讯、苹果、华为等纷纷来投。如今,这里已建成投用8个大型数据中心,超80%算力服务省外。
大数据双创示范基地、大数据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展示中心……在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林立的高楼贴着鲜明标签。
入驻于此的贵州东方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整合气象、遥感等多方面数据,自主研发防汛抗旱态势分析系统、东方祥云山洪快速预警平台,被多地采纳应用。
新业态成长时难免遭遇“烦恼”。合资造芯片戛然而止、全城免费WiFi难以为继、数据交易所破产重整……一系列项目受挫,也让贵阳学会更加脚踏实地。
贵阳正深耕数字经济这块“试验田”,力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去年,全市累计带动1000多家实体经济企业与大数据融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上云比例超过85%。
通过全力打造数据中心集聚区、电子信息制造、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3个千亿级大数据产业集群,2021年贵阳数字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已经达到40%。今年,这一占比有望提高到42%。
贵阳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贵阳将继续深入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抢抓“东数西算”等国家战略机遇,把数字经济作为第一动能,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
工业强市铆“干劲”
行走在街头,还能看见一些被唤作“背篼”的农民工。贵阳这道市井风景侧面也反映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不沿江、不沿海、不沿边,贵阳过去地理区位差。近年来,随着现代化大交通网络的延伸,贵阳成了西南交通枢纽。然而,如果没有足够的产业支撑,缺乏相应的生产和市场,仅靠物流,顶多只是“过道经济”。何况,还面临着周边省市的“虹吸效应”,贵阳能否顶住压力强起来?
新一届领导班子提出,要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强市”战略,把新型工业化作为第一发展工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强省会’首先强产业、强产业重点强工业、强工业聚焦强制造业。”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胡忠雄说。
为此,贵阳明确由市领导领衔推进,发展壮大电子信息制造、先进装备制造、磷化工、生态特色食品、新能源汽车、铝及铝加工、健康医药产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
都拉营国际陆海通物流港一期正式投入运营、开通贵阳始发至莫斯科的中欧班列……去年以来,贵阳综合保税区在对外开放通道建设上喜事连连。保税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姚飞扬表示,他们将继续做大做强开放型经济,全面打造外向型产业集群。
去年,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巨大压力下,贵阳保持定力推动发展方式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工业投资增长31.2%。今年,全市还将全力推进工业倍增行动,力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