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株成林”青海东部门户引种“桃花源”致富
图为果农修剪嫁接苗成活后的多余桃枝。 石延寿 摄
中新网西宁5月6日电 题:“以株成林”青海东部门户引种“桃花源”致富
作者李隽石延寿
6日清晨,在地处甘青两省交界的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马场垣乡的千亩桃园里,下川口村民武金环提着水桶为新栽植的桃树苗“补水”,她的帽子和身上落满了粉红的花瓣。
“我家原来有3亩苹果园,1亩在桃花源里,一年亩均收入有1万多元。今年赶上桃树改良补植补栽的项目,我就新栽了2亩桃树,这几天太阳大,我来看看有没有缺水的苗子。”武金环说。
图为游客在景区拍照留影。 石延寿 摄
民和县是青海的农业大县,有青海“瓜果之乡”的美誉,地处黄河、湟水谷地,气候温润,是青海省春播最早的区域。也曾是国定贫困县,全县63.29万亩的耕地六成以上在干旱山区。而位于下川口垣上的千亩桃园,是民和的一张“金名片”,每年四月桃花烂漫,桃林下不仅有忙碌的村民,更多的是来自四方的上万名赏花游客。
下川口村果花会非遗传承人包吉元介绍,桃树并非当地的土生树种,是他们的先祖在大明洪武年间从陕西迁来此地落足生息,每年借助回陕西祭祖之机,一株一株带回来的。
“起初,这些桃树栽植在自家的房前屋后,后面数量多了,逐渐栽植到沿湟水河边,以至向下川口垣上发展延伸。”包吉元说,以前先辈们种这些桃树、梨树,并不是用来供人赏花的,而是村民养家糊口的“饭碗”。
图为桃树林间劳作的村民。 石延寿 摄
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马场垣乡的下川口垣上桃树种植面积已经达到1500多亩,每年桃花盛开都会有众多“城里人”来赏花踏青,下川口桃花旅游资源崭露头角。随着一年年赏花人气的增加,当地将千亩桃园打造升级为旅游景区——桃花源,村民都说这里也是他们幸福生活的“桃花源”。
早在2001年,民和县成功举办了首届桃花节经贸洽谈暨物资交流会。按照“桃花搭台,旅游伴奏,经贸唱戏”的思路,连续成功举办了13届,每年都吸引客商前来考察对接、洽谈签约。2013年4月在第十三届桃花节经贸洽谈暨物资交流会上,民和县邀请省内外52家企业、9家商会来参观考察、洽谈项目,其中7个招商项目成功签约,总投资达118.4亿元。
一株株桃树,在游客的眼里的风景,而在当地村民的眼里那是“口粮田”,每年秋季,那挂满枝梢的脆甜桃子就是农民辛苦一年的“收成”。村民在花林下辛苦,每年有上万元的桃子收入。
马场垣乡乡长罗吉才介绍,今年依托桃花源景区特色桃产业改造提升项目支持,新栽植了4000多株桃树,包括秦王、阿部白、中油8号、中油16号、中油18号、黄蜜桃0号、黄蜜桃2号7个特色桃树优质品种。在景区现有桃园基础上改造桃树品种及补植补栽桃树3.15万株,约750亩。
“桃树每亩年产量按2500公斤、每斤4元计算,年亩均收益预计有2万元,那么750亩新增桃园年收益预计能达到1500万元左右。”罗吉才说,下川口很多村民也看好桃园改造升级项目,都参与到品种改良的实践行动中了。
年过花甲的村民下川口村民李莲说:“在桃花源里,我有4.7亩的果园,其中1.8亩苹果园每年收入有1.8万元。但时间长了,果树老化,产量品质都下降,卖不上好价钱。今年有桃树改良项目,我也想种两亩桃树,就是苗子没轮到,就先嫁接了新品种,桃树秋天了再种。”
罗吉才介绍,桃树栽植后,政府计划在景区修建3座农家院、游步道875米、2个小木屋、10个摊位,购置旅游观光车3辆。通过对景区特色桃产业提档升级及配套服务建设项目,推动乡村旅游与特色果园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相互促进的产业生态和农民增收的稳固渠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