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技艺结出“金果子”
春夏交替,玉树藏族自治州的气温也在慢慢升高,巴塘草原已经能隐约看到一些零星的鲜嫩青草冒出头来,勃勃的生机也好像在呼应玉树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一切都和谐而又美好。
“这个月等大家忙完手里的活,我就给他们集体放假,因为马上就要到采挖虫草的时候了,大家都要忙着回去帮忙挖虫草了,这是我们公司每年固定的惯例。”安冲白旺藏饰精品工贸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土尕笑着说。
除了公司负责人的身份,今年51岁的土尕是玉树市安冲乡人,也是藏刀制作技艺的第四代非遗传承人,土尕介绍他从小就和爷爷生活在一起,小时候土尕就对爷爷精雕细刻的一把把藏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对藏刀的热爱就在他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终于在17岁时,土尕得到了认可,并接下了爷爷的衣钵,成为一名非遗传承人。
“起初我只是在村子里帮周边的村民们做藏刀,并没有很多人知道,后来慢慢知道得人多了,订单也就增加了,我们就以家庭为单位,全家一起投入生产,有时忙不过来还会请村子里的人来帮忙。”土尕回忆。
很快他凭借精湛的技艺和始终如一的高品质,在安冲乡有了一些名气,不过由于一直是家庭式生产经营模式,小规模生产就成为了土尕前进路上的一大难题。
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14年5月,在玉树市政府和市扶贫局大力支持下,土尕创立了现在的公司,并且于同年搬进了玉树市(省级)扶贫产业园,还免除了前三年的租金。“有了新的办公楼和厂房,我就可以扩大生产规模,招更多工人了,家乡养育了我,现在我也要回报家乡。”土尕的心愿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公司创立之初就有三十余名员工,其中一大半在当时都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他们在土尕的公司先从学徒开始做起,从最简单的描画图案到上手实操,每一步都有师傅专门教学,等学成出师后,也就可以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工艺制品了,公司在收益好的时候每个月也都能给他们开出六千到七千元的工资,几年下来他们也都慢慢退出了贫困户的行列,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有了成功的经验后,土尕的胆子也大了起来。就把这种模式推广放大,他联系了玉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市人社局的协调帮助下土尕把藏刀制作技艺培训班办得越来越大,从起初的十几人到后来的几十人,再到最后的近百人,来听课的从只有青年到男女老少全覆盖,只用了短短几年。“我们现在一期的培训时长是三个月,结课后学员们可以自主选择留在工厂继续学习或是自主创业,培训让大家多了一个技能,同时也能保证这门手艺能源源不断传承下去,是一件多好的事啊。”土尕说。
29岁的旦周就是参加培训后留在工厂的,算上学徒的一年时间,旦周已经在工厂工作了四年,技术也在长年累月的打磨中提高了不少。“我现在能感受到传统手工艺带给我的乐趣,它就像一口永远不会枯竭的甘泉,时刻都在滋润着心灵,我有信心能一直干下去,最终也成为一名光荣的非遗传承人。”旦周说。
土尕的公司从最初的“小作坊”已经成长为玉树州藏饰加工企业的领头羊,并且能带领乡亲们走上共同致富的宽阔大路,靠的是他对非遗文化的热爱,对家乡的感恩,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年,我们公司也会继续做好乡村振兴的衔接,让美丽乡村,非遗文化走出玉树,走向全国。”土尕说。
作者:张子涵 稿件来源:青海日报 声明:以上内容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