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黄南“守绿换金”
(来源:黄南环保)
原标题:山水黄南“守绿换金”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建设中的隆务河滨河公园一景。
张海麟摄
“九曲黄河”在青海黄南尖扎段形成了一个大回环,车行张汶高速,宛如画中游。
张海麟摄
黄河因势利导,蜿蜒奔流,流经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黄南州”),留下辽阔壮美的河南蒙旗大草原、林海苍茫的麦秀原始森林、圣洁静谧的金色谷地、雄浑俏丽的坎布拉丹霞奇貌……
以黄河之南而得名的黄南州,全境属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处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中华水塔”三江源的重要腹地,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地。
近年来,黄南州落实“一优两高”战略部署,全面建设“山水黄南”,高质量推进“三区建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与发展并重、污染防治与环境提升并举,依托区域特色生态优势资源禀赋,在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出了一条黄南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守护黄河山水黄南流出一地澄碧
在黄南州泽库县泽曲河畔,总有一位皮肤黝黑、衣着朴素的老人,手持长木条、腰携编织袋,俯身躬腰拾捡垃圾,22年来从未间断。他就是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自来水公司职工夏吾卓玛多次点赞的多杰老人。
3月5日上午举行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上,夏吾卓玛说:“在青海,保护生态是大事,也成了老百姓自觉的行动。”她随后讲述了多杰老人保护生态的真实故事。
69岁的多杰是黄南州泽库县多禾茂乡秀恰村的原党支部书记,有着44年的党龄,同时也是泽库县环保志愿者。多年前,他搬迁至关秀湿地,守护700多公顷的广袤草场。拾捡垃圾、生态巡护、保护鸟类是他的日常工作,每天巡河三次左右,风雨无阻。
多年来,多杰老人默默地为湿地建上围栏、自费修建3座观景平台、用相机记录湿地每年的变化,动员村民一起保护泽曲草原的湿地及河流,守护这一方生态。在他的带领下,金滩鸟岛已经成为村里的“自然保护区”,500多位村民成为守护者。
见微知著,多杰老人22年的湿地保护实例印证着黄南州近年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治理的突出成效。
“十三五”以来,黄南州大力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森林覆盖率增加到29.43%,人工种草17.5万亩,黑土滩治理64万亩,草原有害生物防治4170.7万亩,草原退化面积减少159.5万亩,退化草地治理率达到8.2%。
“黄南州还不断强化‘源头责任’和‘干流担当’,深入实施黄河流域黄南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加强黄河、隆务河等流域综合治理,加强李家峡、洮河源等重要湖泊湿地生态保护治理,境内主要流域12个监测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水源涵养功能得到稳固提升。”黄南州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林占兴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
谋篇布局求发展,把舵定向稳驭舟。绿色生态是黄南州高质量发展的底色,黄南州生态保护取得的显著成效离不开绿色发展的整体谋划和生态文明的底线坚守。
近年来,黄南州高质量完成了《黄南州‘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黄南州重点流域‘十四五’水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加快推进把青藏高原打造成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行动方案》和《碳排放达峰行动实施方案》编制工作。
黄南州在全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中,坚持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2021年在云南省昆明市举办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黄南州被授予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河南县获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走实生态路绿色黄南培育特色产业
从小农户生产到产业化经营,从粗放型开发到精细化管理,从草场退化、草畜矛盾再到科学养畜、草畜平衡,黄南州泽库县宁秀镇拉格日村走在了特色生态有机畜牧业的发展前列。
2011年,拉格日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成立。经过10年多探索与实践,以草地和牲畜入股组建合作社、牲畜分群饲养、草地划区轮牧、社员分工分业、牛羊统一销售、用工按劳取酬和收益按股分配的“拉格日模式”逐渐形成。
现今,“拉格日模式”已成为青南牧区特色生态畜牧业产业的黄南样板,被推广到全国。
据介绍,黄南州近年来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以创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州为抓手,突出做优做强牦牛、藏羊、高原夏菜(果品)、冷水鱼、有机饲草等特色产业,积极探索“山水黄南·绿色农牧”高质量发展之路。
值得一提的是,黄南州深度挖掘古村落特色景观、农耕文化、乡风民俗等特色优势,构建以文化同仁为主,联动四县乡村的传统村落民俗、民宿体验旅游于一体的融合发展格局。从单一发展到三产融合,黄南州特色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目前,黄南州创建省级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4个、示范乡镇产业基地4个、乡村振兴试点村17个、乡村旅游试点村6个、乡村产业车间提升工程12个,同仁、尖扎两县以休闲农牧业和乡村旅游为核心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基本形成。
黄河岸边的德吉村是黄南州尖扎县易地扶贫搬迁村。为了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尖扎县采取“文化旅游+精准扶贫”的模式,依托搬入地地理资源的独特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开发了水上游乐、露天沙滩、垂钓等娱乐项目,打造了百亩观赏性花海和蔬菜、果品农事体验园等。
“2021年,德吉景区接待游客20.5万人次,同比增长22.8%,旅游综合收入615万元,同比增长25%,其中门票收入120万元。”尖扎县文体旅游广电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村里人的就业。截至目前,德吉村已经安置了生态公益性岗位181名、旅游服务人员22名、村警2名、水管员2名、环卫工15名、保安10名、光伏管理员15人以及其他岗位7名,另外安排了30户群众发展农家乐、38户群众经营特色小吃,引导群众走旅游脱贫致富之路。
尖扎县德吉村先后获得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国家森林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称号,现已成为尖扎县加快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引爆点”和尖扎的一张旅游名片。
文化铸魂生态黄南造就文明样板
登临高处,俯瞰黄河,天地辽阔,万物滋长。堆砌百米的和日石经墙、精美绝伦的藏区唐卡,在山水黄南这片灵秀之地格外耀眼。
作为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黄南州拥有灿烂悠久的历史和民族文化,其中以热贡文化、黄河文化、蒙藏文化等构筑的草原生态文明更是绚丽多彩。
近年来,黄南州坚持以生态文化培育和弘扬为保障,不断强化人与自然共同体意识,全方位开展生态环保和绿色价值观教育。
“通过打造美丽特色小镇、生态旅游景区景点,依托自然保护地周边城镇、村庄、林场、牧场和社区等,设立公共服务和游客接待中心,把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打造成自然生态体验区和环境教育展示平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泛引导和吸纳当地群众通过参加生态保护建设增加收入。”黄南州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说。
同时,黄南州加大对文物古迹、古村落古建筑、农牧业遗迹等的保护力度,探索建立“村两委+”生态保护、宣传教育、民生发展生态保护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和当地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
黄南州还在深入推动“两山”转化上作示范,持续加大生态保护投入力度,贯彻落实生态补偿政策,推进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完善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推进自然保护地内群众转产增收。
风劲帆满图新志,砥砺奋进正当时。一个个“守绿换金”的生动故事在广袤的黄南州山水沃土上不断上演。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