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黄南”构建高原生态文明典型
青海开云网页版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记者 陈郁 报道)在近日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生态文明论坛上,生态环境部对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进行命名授牌。授予黄南藏族自治州为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同时,授予黄南藏族自治州所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为第五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
河南县位于九曲黄河第一弯曲部、青甘川三省结合部,拥有青海省生态保护最好的可利用草场913万亩,堪称“亚洲一流·青海最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也是全国面积最大的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从颁布青海省首个“禁塑令”,到打造青海首个县域内无垃圾示范县,直至此次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在生态环境保护的路上,黄南州河南县走出了一条别样的生态环保之路。
此次河南县被授予第五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也是黄南州擦亮最美生态底色,构建高原生态典范,奋力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一个缩影。
黄南州地处青甘川三省交界地区,总人口28万人,有藏、汉、蒙古、回、土族等23个民族,藏族占68.6%。全境属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综合实验区,有国家级森林公园2处、湿地公园2处、沙漠公园1处,是青海省国家安全屏障的“支撑区”。
近年来,黄南州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不仅做到了国土绿化步伐不断加快,而且草原生态修复工作持续发力。记者了解到,目前黄南州共治理水土流失156.68平方公里,生态趋势持续向好,污染治理力度不断加大,二氧化硫排放量持续下降,全州空气优良天数年均达到95%以上,水功能区达标率100%。大力推进重大生态工程建设,累计完成国土绿化215万亩、封山育林58.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9.43%。高水平建设国家级公园7个,成功创建国家森林乡村5个、省级森林城镇1个和省级森林乡村1个,打造高原美丽乡村108个、全国文明村镇6个,绿化村庄23个、校园19所。深入实施退牧还草、退化草原治理等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严格落实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近年来累计完成围栏建设280万亩,退化草地改良90.5万亩,人工种草17.5万亩,黑土滩治理64万亩,草原有害生物防治4170.7万亩,草原退化面积减少159.5万亩,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68.65%。
保护好生态的同时,黄南州加快发展生态农牧特色产业,通过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空间结构、能源结构和消费结构转型,培育发展有机畜牧业、特色农牧业、文化旅游业等绿色产业,提升绿色发展方式,使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黄南高质量发展的增长点、高品质生活的支撑点和发力点。
具体做法为,坚持以草定畜、种草养畜、草畜配套和以种促养、以养带种、种养双赢的循环发展,全州2109.5万亩草场、180.66万头(只)牲畜和8.59万亩饲草料基地通过国家有机认证,成为青海首个天然草场牲畜有机认证全覆盖地区。实施有机农畜产品品牌战略。成功创建泽库国家现代农业(牦牛)产业园和国家级扶贫产业园,“拉格日”模式被农业农村部作为草地生态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改革的典型在全国推广,培育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个,有机认证产品43个。在全省率先创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州,是全国首家厅州共建生态有机农畜产品示范州。做强高原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黄南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城市,同仁市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文化旅游从业人员突破4万人,旅游人数、旅游综合收入连续保持20%以上的双增长。成功举办热贡文化旅游节、国际民族传统射箭邀请赛等大型文化旅游活动,“热贡唐卡”成功申报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在探索创新生态体制机制构建高原生态典范的同时,黄南州完善生态保护制度机制、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深入推行林(草)长制。为此黄南州制定出台《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实施方案》等10余项文件,推行“一网办、简化办、马上办”工作模式,环保领域审批事项最大限度做到“网上办”“不见面”审批,实现群众“零跑路”;构建生态文明考核评体系,完善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认真落实生态保护红线评价机制,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定期评估,对管护实行考核评比,建立长效奖惩机制;在青海率先印发《黄南州全面推行林草长制实施意见》,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全面推行“五级网格”管护模式,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管理网格体系,林草资源保护不断加强,林草质量显著提升,执法监管更加严格,林草保护管理运行进入现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