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人自己的历史——宁夏镇、固原镇
原标题:宁夏人自己的历史——宁夏镇、固原镇
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开始了统一全国的战争。八月,大将徐达攻克大都,元顺帝北逃,元朝灭亡。虽然元朝京城大都被攻克,但在广大的北方地区,元朝残余势力仍然十分强大,特别是以扩廓帖木儿、李思齐为主的西北军事力量,具有很强的实力。败逃甘肃、宁夏的元将扩廓帖木儿,骁勇善战,曾被朱元璋赞为“天下第一奇男子”。扩廓帖木儿河南沈丘人,原名王保保,是元朝平章察罕帖木儿的养子,后改名扩廓帖木儿。他以甘肃、宁夏为据点,与明军展开了激烈的拉锯战。
明朝时期的宁夏在西北边防中的军事位置十分重要。在明代的沿边九镇中,宁夏就有两处,即宁夏镇和固原镇,还有三边总督府的镇守,其军事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尤其是成化以后,北方鞑靼、瓦剌各部不断大举进犯,西北边防日益吃紧,明廷不得不派出重臣,总制榆林(又称延绥)、宁夏、甘肃和固原四镇军事,总制府(相当于今大军区)固原。由此可见宁夏在明代北方防御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宁夏镇设在今银川市。明代的宁夏镇,城郭高三丈五尺,基阔二丈,并环城引水为池,池深二丈,阔十丈,水四时不竭,盛产鱼鲜、菰蒲。镇城有六座城门,东面清和门,西面镇远门,北面德胜门,南面南薰门,西南面光化门,西北面振武门,城墙的东西南北四角建有角楼。在六座城门之上,均建有城楼,分别为清和楼、南薰楼、光化楼、镇远楼、德胜楼、振武楼。
清和门、镇远门、光化门、振武门之外建有月城,城上建有城楼;南薰门、德胜门外建有关城,时称南关、北关。南关门叫“昭阳”,北关门叫“平虏”,关门之上均筑门楼。另外还有八十五座悬楼,七十座铺楼。整个城郭门楼、角楼及悬楼、铺楼之设,达一百七十一座,雄伟壮观,不愧为明代九边之防御。从兵力部署上,宁夏总镇下设七卫,其中五卫就设在镇城之内。这五卫分别是宁夏卫、宁夏前卫、左屯卫、右屯卫、中屯卫。镇城之外还设有两卫,一个是中卫(今中卫市),另一个是后卫(今盐池县)。从行政区域上看,宁夏总镇又划分为五路:南路邵刚堡、北路平虏城、中路灵州、西路中卫、东路后卫,辖区范围包括今银川平原和盐池县全境及同心县部分地区。明朝的卫所制度设定:每卫下辖五个千户所,千户所下设百户所、总旗、小旗:卫所之下,设有屯堡和烽堠,宁夏总镇共有三十八个千户所,常年驻兵近五万人,组成了严密的“镇一卫一所一堡一烽堠”军事体系。明代文人潘元凯在《贺兰九歌》一诗中曾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宁夏镇城的情况:“塞下由来非乐土,况复城中多斥卤。四卫居人两万户,衣铁操戈御骄虏。”为了加强防御,明军在宁夏建造了大量的军事堡寨,多达一百余个。这些堡寨大多以首任驻军军官的名字来命名,一直流传到今天还在使用。著名的有吴忠(市)、李俊(镇)、张政(掌政镇),还有邵岗(乡)姚伏(镇)、蒋鼎(乡)等。除了北部的宁夏镇外,明廷对南部的固原也非常重视。
明洪武年间,在固原地区置巡检司,属平凉右卫管辖。明初,平凉、固原均属内地,没有边患。明英宗正统以后,西北边防形势趋于紧张,明朝遂决定于景泰二年(1451年)重修固原城,次年迁平凉右卫于固原城,设守御千户所,并在开城设开城守御千户所,以加强固原地区的防御能力。
成化三年(1467年),鞑靼攻破开城县,千户所被迫迁往原州故城,即今固原市原州区。次年,升千户所为固原卫。大致就在此时,将“古原州”或“故原州”转音定名为“固原”,取“固若金汤”之意,此为固原得名之始。
在地理位置上,固原南倚崆峒,北视宁夏,东接榆林,西连甘肃,军事位置十分重要,是关中的门户。为了居中调度和统一指挥西北各大军镇的军事行动,朝廷于成化十年(14174年),任左都御史王越为第一任三边总制,总制府设在固原,三边总制自此始。固原一跃成为西北地区规格最高的军事重镇,成为西北军事指挥中心。从首任三边总制王越始,至末任总督李化熙止,一百四十余年间,时设时置,或任或缺,先后有五十六人出任三边总制(总督),其中多为历史名人,如杨清、洪承畴等。
明政府除了在制度上对宁夏进行特殊的管理外,在军事防御上,为了阻止蒙古军队南下,大规模地修筑长城(时称边墙)。在明朝二百七十多年的历史中,几乎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宁夏镇管辖的长城分为东边墙、西边墙、北边墙和陶乐长堤,固原镇管辖的长城东称固原内边(内墙),两镇所辖长城,总长度约千五百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