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毅笃行 长风万里—写在省委十四届五次全会召开之际
春意袭来。记者 王伟才 李 娜 魏雅琪
江源平
1
时间,像从不停歇的车轮,催征前行。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现代化新青海建设的开局之年。回望宏阔画卷,万千气象彰显向荣之势、盎然生机——
山河远阔,浩瀚冰雪覆盖的黄河源头,绵延的藏野驴队伍有序前行,一串串脚印在荒凉静谧的自然深处留下生命的痕迹,折射初心不移的“绿色青海”;
梦想跃动,跨越2300公里的“青海绿电”,点亮杭州第十九届亚洲运动会火热沸腾的赛场,共同迸发拼搏向前的能量,展示破风而行的“活力青海”;
民生向暖,一桩桩顺民意、解民忧的实事好事,一个个“石榴籽社区”里守望相助的故事,书写以人为本的“幸福青海”。
透视2023年的青海,成果背后是思想的领航,是实干的力量。
思想之旗领航向。2023年4月开始,“一件事关全局的大事”——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在全党开展。青海省委深刻指出,“深入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的青海篇章,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深入、全面学习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阐明了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坚持正确航向、掌握历史主动、保持战略定力、推进青海工作的坚实思想基础和科学行动指引。
实干之力开新篇。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以谋发展的坚定意志、治作风的坚决态度、抓实干的鲜明导向,吹响让实干成为新青海人最鲜明标识的嘹亮号角。作风之变,擦亮共产党人的底色;奋斗之为,谱写奋进新征程的新篇。过去的一年,青海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把生态保护作为优先战略,把改善民生作为根本目标,把安全稳定作为底线要求,推动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青海篇章迈出坚实步伐。
新征程,执笔绘山河,逐梦正当时。592万青海人民砥砺奋进,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矢志笃行实干,致力懂青海、爱青海、兴青海,拓宽现代化新青海建设的历史航道,彰显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青海担当。
2
“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犹在耳畔。
星光不问赶路人。2023年2月17日晚,与寒凉夜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间厂房内的热烈期待。“成功啦!”在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青海基地,首根210+N单晶硅棒正式下线,技术、品质、规模等方面均属全球领先水平,标志着青海单晶硅相关项目取得重大进展。从这样一个故事,可以剖析出不同维度,反映青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韧性和潜力。
主动破局——
回望2023,“强信心”是主题词。这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年初高原尚寒,经济等待回温,如何提振发展信心?
干起来、紧起来、动起来!省委省政府新春开年“第一会”,对准助企纾困目标,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一天也不耽误、一天也不懈怠。
在岁月激流里前行、在攻坚克难中奋进,政策利好和服务保障是让企业踏实前行的“强心剂”。信心稳了,经济动能越蓄越足。
创新力量——
攀“高”逐“新”,青海何以能?关键在创新力上。
“高精尖”真的与经济相对落后的青海毫不相及吗?实践回答:并非如此。
氯化镁脱水这项核心技术,曾经不仅制约着青海盐湖产业发展,也是世界性难题。2023年年尾,一则消息激动人心——首个青海“揭榜挂帅”重大科技专项“盐湖老卤制备无水氯化镁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成功验收,从根本上突破这一瓶颈。
“填补国内空白”“全球领先”等等字眼里有青海创造,新材料、新能源、藏医药、高原病、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等方面的难题突破也有青海标记。锻造新质生产力,青海有信心。
绿色发展——
从无处借鉴到解决世界难题,推动盐湖产业发展,青海勇于开拓;
从补链到实现光伏全产业链布局,“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展示青海力量;
从出圈到出彩,“浪山”风靡,冬季旅游火热,全省首部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地方性法规出台,优质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持续丰富;
从养在深闺到走向全国,再到出港出澳,冷凉蔬菜的规模式发展,打响“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名号。
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的建设产业“四地”蓝图下,依据“双碳”框架,青海腾笼换鸟、蝶变提质,打通一条体现本地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赛道。
改革之势——
加快企业从开工建设到产品下线的速度,“包保制”“链长制”功不可没。最暖的政策、最优的服务、最大的诚意,让更多企业不仅认可青海资源,更认可青海营商环境。
2023年10月,“西宁号”铁海联运班列首发开行,打开无缝衔接、直运海外的国际贸易通道,预示着“一带一路”走过十年,青海开放的未来无限广阔,足以彰显改革进程中西部人的开放品格。
规模扩大中更有结构优化,总量增长里更有质量提升。雨雪风霜,青海高质量发展一年一成长、一岁一勋章,背后“实干”二字熠熠生辉。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只有以“硬道理”的清醒认识自觉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迈向更深层次质的飞跃。
3
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
“我们切身感受到了中国对生态保护的重视!”在“中国共产党的故事”青海专题宣介会期间,外宾发出赞叹。
山水相融,生灵共处。透过青海这样一扇窗口,生态环境质量的明显改善,国家代表性自然保护地典范的逐步构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的新成效,惊艳世界。
因为重视,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一个政党特别是执政党的行动纲领,中国共产党是第一个;因为重视,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因为重视,中国已经成长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三江之源青海,生态文明责任始终在肩,生态文明之机前所未有。
中流击水,奋楫前行。胸怀“国之大者”,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在过去一年的答卷里,我们的心中愿景变成了壮阔美景、隽永诗行。
稳步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
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高质量推进,祁连山国家公园已全面完成试点任务,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进入冲刺阶段,昆仑山国家公园创建前期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在西宁举办的第二届国家公园论坛发布了中国国家公园标识和首批国家公园总体规划……
向往“诗意地栖居”,示范有优势,更有担当,我们驰而不息以青海经验不断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新路径。
全面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玉树隆宝滩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生动注解湿地大省要向湿地强省转变;
完成国内首例高山兀鹫人工繁育研究项目,是维护生物多样性的持续行动;
深入推进全省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工程六期建设,让蜕变的人沙关系走向和谐;
打好木里矿区以及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收官之战,以“断腕”之举为大地“疗伤”。
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一江碧水,两岸青山。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2023年35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100%,黄河干流、长江、澜沧江出省境断面水质在Ⅱ类及以上,“中华水塔”日益坚固丰沛。
利剑高悬,动真碰硬。对问题全盘接受、照单全收,建立快速反应、快速回应机制,我们在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中坚持问题导向、曝光典型案例、精准有效问责,以扎实整改涵养保护生态久久为功的力量。
久久为功,是因为保护生态从无捷径。青海能取得生态文明建设这道必答题的成绩,就在于为者常成,行者常至。重塑政绩观与发展观,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求真务实真抓实干,青山定不负人。
“生态”,蕴含于青海高质量发展的底层逻辑。“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青海正在这样做,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更大力量。
4
离开了人,一切发展都将失去意义。
有评论说:“2023年的世界,在破立、竞合、涨落、进退的十字路口,拨开迷雾寻找光明。”2023年前三季度,全省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比上年同期增长1.2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4.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7.8%。一组数据,映射出青海在劈波斩浪中坚定前行;看得出,青海对“小财政办大民生”路子的坚持。
在这种坚定与坚持的背后,有个信念支点——人民。
初心使命引领征程,实干奋斗书写答卷。青海在脚踏实地中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奋力拼搏中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笃行不怠中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接着一件办……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推进民生领域改革。化解不动产历史遗留问题、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大幅减少行政审批事项……
——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发放公租房租赁补贴、推进农牧民居住条件改善工程、开展公共就业专项服务活动、优化社保扩面和弱势救助政策……
——补齐公共服务短板。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解决群众停车难、深化老旧小区改造、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就业、社保、医药、交通等领域的普及应用……
种种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的举措,满足着各族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各项民生指标迈上新台阶。
目之所及,终是人民。
2023年12月18日深夜,积石山6.2级地震。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高度重视并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开展搜救,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作出批示,要求全力组织抢险救援、搜救被困人员并救治伤员,尽最大努力减少伤亡。
人民生命高于一切!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刚第一时间提出工作要求,省委副书记、省长吴晓军立即前往省应急指挥部视频调度部署,并连夜赶赴救灾一线,现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经过连续奋战,线下教学恢复,群众在安置处温暖过冬,生产生活秩序正在恢复,抗震救灾取得阶段性成果。
句句叮咛、深深牵挂,饱含着我们党对人民的真挚情怀,彰显着我们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坚定信念。
物阜民丰、万家灯火。无论时代如何发展,都要落到民生改善上,温暖人心。
如果说中国式现代化是一场整体性的文明演进,那么中心点始终是“人民”,人民始终是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的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
5
高质量发展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以安全为前提。面对前所未有的风险与挑战,经济工作尤需强调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
2023年年初,省委十四届三次全会强调:“办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
年中,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强调:“强化守底线防风险工作。”
正视挑战,未雨绸缪。
——用政治眼光看待经济问题。全力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重点金融风险和重点企业债务风险,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从严执行财经纪律。
——粮稳天下安。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香加乡,432.6公顷高标准农田建设在2023年完成,阵阵麦浪在希望的田野里涌动。
——夯实大国之基。第三批国家大基地项目建设加快,引大济湟工程经过27年建设实现全线通水,玛尔挡水电站下闸蓄水,瞄准未来“打基础”。
——最重要的是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本民生、保生态安全、稳投资消费等政策“组合拳”集中出击,全力稳住经济大盘。
一条经济回升向好的复苏曲线,勾勒出我们抵御风险的奋斗轨迹,显示出统筹发展和安全是在2023年承压向前背景下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确保发展在安全轨道上行稳致远、笃定前行,不仅要保证物的安全,更要保证人的安全,必须筑牢安全底线。
——生产安全。开展青海省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2023行动,压紧压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社会和谐。2023年,我们紧扣平安青海建设“十个一”工作要求提升治理效能;跨越一甲子的“枫桥经验”历久弥新,在江源大地开花结果。
——民族和睦。坚持以新的测评指标体系为导向,推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创建工作从“数量领先”向“示范引领”转变。
和谐稳定筑牢推进改革发展的重要基础。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坚持系统观念,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为我们越激流、过险滩,驶向更加壮阔的前程保驾护航。
6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一次令人痛心的事件,引发一场激浊扬清的肃纪正风。
2023年,我省6名领导干部严重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被中央纪委严肃查处通报,影响恶劣。以案促改专项教育整治融入主题教育迅速展开,全省党员干部违规吃喝“十严禁”随即发布。
省委书记陈刚严肃提出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吏“六问”,如同一面镜子,照出青海作风的疮疤,照出青海发展的症结。
作风真功哪里见?说到底,还是干不干、怎么干的问题。
2023年7月,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召开,吹响实干冲锋号。
牢牢把握主题教育“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全会发出号召:“那些敢于担当、善于做事的干部要放手大胆干;那些还在犹豫观望、徘徊不前的干部要大步跟上来;那些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干部要幡然醒过来!”
干部作风的荡涤,实干导向的匡正。
——思想谬误进一步澄清。破除甘于落后的思想,树立弱鸟先飞的意识;廓清但求无过的认知,提起干事创业的劲头;叫醒大干快上的盲目,坚持实事求是的路线……“总开关”问题一定要解决好。
——斗争精神进一步激发。坚决打赢巩固衔接“翻身仗”,坚决把生态环保领域问题整治抓出成效,坚决抢抓机遇促发展……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各领域显示出摒除畏难、敢闯敢干的勇猛精进。
——能力提升进一步促进。在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中提升思维和能力,在经风雨中长才干、壮筋骨,许多干部练就善作善成真本事。
非自我革命不足以成其事,无抖擞精神不足以发其新。知耻后勇,刀刃向内,刮骨疗毒,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在青海大地愈加焕发。
“怕走崎岖路,莫想攀高峰!”这是时代的呼唤,机遇的呼唤,发展的呼唤。扛起“懂青海、爱青海、兴青海”的责任担当,不断增强斗争意识、丰富斗争经验、提升斗争本领,任何困难挑战都不能阻挡现代化新青海建设的前进步伐。
7
时间不等人!机遇不等人!历史由奋进者书写,时间不会辜负实干者。
回望过去,只有干出来的精彩,没有等出来的辉煌。正是在这块土地上,绽放的“两弹一星”精神至今依然长歌回响;正是在这块土地上,涌现出吴天一、朱治国、田得梅等典型人物,激励我们蓬勃向上。
行行重行行,不怕万里遥,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吾辈当自强,只要站在时代潮流最前列、站在攻坚克难最前沿、站在最广大人民之中,理想信念更加坚定、政治品格更加纯粹、斗争精神更加昂扬、奋斗激情更加饱满,就能谱写更加绚丽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青海华章。
同时间赛跑、与历史并进。愿我们的事业所向披靡,续写新的荣光!(本文执笔:秦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