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不过烟火气——青海震区元旦走访见闻
新华社西宁1月2日电(记者骆晓飞、张子琪、解统强)数九寒天的高原,清晨室外气温低至零下10摄氏度。天刚麻麻亮,位于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喇家村的一处地震灾后安置点上,一排排活动板房的灯光渐次亮了起来。
早起的人们三三两两走出板房,倒掉炉灰,到燃煤堆放点捡拾一些煤,又回到自家的活动板房。
不一会儿,透过一个个从活动板房中伸出来的烟筒,浓浓的炉烟像排了队似的,悠然飘散空中。
这是1月1日在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喇家村拍摄的安置点(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把炉火捅旺,烧开一壶水,泡上一杯枸杞盖碗茶,村民喇存保和家人在临时的家里,开始了一天的生活。
“2024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家园能够早日重建。”喇存保说,地震后,政府及时组织开展救援,各地爱心人士伸出援手捐赠了生活物资,没有冻着,也没有饿着,短期内生活保障没什么问题。
从喇存保家的活动板房出来,没走几步,记者透过一间活动板房的窗户看到,这间板房的主人已经在一面墙上贴上了字画。
“再造大美三川”——几个用浓墨写在宣纸上的大字厚实有力。由于还没来得及装裱,只是用透明胶带粘在板房的墙上。
“我一辈子就喜欢书、喜欢画。家里的书房在地震中塌了,前两天县里书法家协会来慰问,我就让人临时给写了这幅字。”这间板房的主人、当过教师的村民李成栋说。
李成栋告诉记者,民和县沿黄河岸边的官亭镇、中川乡一带,相较青海其他地方,海拔比较低、气候条件比较好,又有三块比较大的平整、肥沃的土地,耕作条件优良,因而被当地人自豪地称为“三川地区”。
1月1日,在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喇家村安置点,村民在下象棋。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这几个字的意思很好!”李成栋说,在自家村子附近,有4000年前地震灾害留下的遗迹——喇家遗址,但这个地方的人祖祖辈辈一直在这里努力创造美好生活。
在距离喇家村安置点五六公里的中川乡草滩村过渡安置点,2024年是从热气腾腾的一大锅饺子热闹起来的。
元旦当天,青海省海东市妇联组织了30多名志愿者和安置点的受灾群众一起包饺子、拉家常,用中国最传统的过节习惯迎接新年。
“除了现场包的饺子外,我们还带来一万多个提前包好的饺子。”海东市妇联主席逯淑君说。
记者走进草滩村村民田百寿家的板房时,他正在用板房里配备的免费Wifi上网。他告诉记者,自己经常通过网络了解用工信息,跟熟悉的老板保持联系。
“家里临时安置稳妥了,灾后重建的事处理得差不多了,如果就近找不到活干,开春了还是要外出打工。”田百寿说。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中国西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发生6.2级地震,邻省青海省海东市部分地区距震中较近。
地震灾害发生后第二周,随着应急搜救工作基本结束,青海震区工作重点已转入安置救助及恢复重建。目前,通过过渡活动板房安置和因地制宜采取棉帐篷安置方式,已经安置受灾群众5千多户、2万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