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海 携手向前——甘肃东西部协作一线观察
48岁的杨粉对家住甘肃省通渭县陇山镇古湾村,这里地处陇中黄土高原地区,是定西市的一个普通村庄。今年春节后,在政府牵线搭桥下,她赴山东省青岛市务工,目前在当地一家家电企业上班。
“厂里不仅在工作上关照大家,对我们的生活也很关心。我目前月薪约4800元。”杨粉对说,生产线工作不算吃力,她打算一直干到明年春节时再回家。
帮助杨粉对与企业“牵手”的红娘,就是两地的政府。而开展东西部协作,是国家着眼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重大决策。
2021年,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对口帮扶通渭县,从此相距1600多公里的两地结缘,开始书写跨越山海、携手向前的情谊。
目前,通渭县已协调31家用工企业提供岗位1200余个,帮助脱贫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在青岛等地的企业稳岗就业200余人、在省内就近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超5000人。
促进就业,发展产业。立足东西部协作实际,胶州市和通渭县携手,持续推动产业延链提质增效,助力群众稳定增收。2021年投入东西部协作帮扶资金4573.8万元,在通渭县建成了胶州·通渭金银花健康产业园,2022年又继续投入帮扶资金703万元,建设该健康产业园(一期)二阶段项目,新增提炼厂、日化厂、检验化验室等。
在金银花健康产业园,通渭县清凉沅金银花开发有限公司正带动当地金银花产业向园区化、工业化、产业化、集约化、高效化发展。目前,通渭县金银花种植面积已达15万亩,年产鲜花1.5万吨以上。
清凉沅公司负责人翟玉生介绍,2022年,公司投入2400多万元用于收购通渭当地的金银花鲜花,并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近500名群众通过务工收益增收。“企业已在全县13个乡镇建立了11家烘干厂,帮助农户烘干金银花鲜花,实现农产品增值并带动劳动力务工。”
当地已初步构建起从种苗繁育、标准化种植、乡镇初加工到产业园深加工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形态。
在距清凉沅公司不远处的楼宇内,机械缝纫机的轰鸣声由远及近。这是甘肃俊牧丰服装科技有限公司的服装生产线。企业于今年9月正式投产,现有服装生产线5条,职工近300人,年产各类服饰40万件套。
11月23日,工作人员在胶州·通渭服装产业园的一家服装企业生产车间工作。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今年,为了抢抓东部沿海服装产业梯度转移和东西部协作有利机遇,采取东西部协作共建模式,当地建成了胶州·通渭服装产业园。产业园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建成标准化生产车间1.8万平方米。东西部协作投入资金所形成资产归县国投公司所有,待项目竣工验收后确权到20个村集体,按照投入资金的5%进行分红。
作为首批入驻企业的代表,俊牧丰公司负责人牛腾表示,投产这几个月,企业已纳税100多万元。“现在公司职工大多是当地的宝妈,工人下班后就可以回家照顾老人和孩子。”
记者与企业部分女职工交谈发现,收入稳定、家门口就业是大伙儿的普遍诉求。她们的平均月薪大都超过4000元,有的熟练工月薪已超过7000元。
11月23日,工作人员在胶州·通渭服装产业园的一家服装企业生产车间工作。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通渭县工业集中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在首批企业入驻基础上,当地将组织县内企业继续搬迁入驻,持续推动全县服装产业集群发展,着力打造年产各类服装500万件、销售额超3亿元、年缴利税1800万元以上的纺织服装产业园区,带动解决全县农村剩余劳动力1500人稳定就业。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胶州市和通渭县的东西部协作只是一个缩影。2021年,在新一轮东西部协作中,青岛市对口帮扶定西市,两地不断加强协作进程、拓宽协作领域。
两年多来,近1400名来自青岛的技术人员走进甘肃“传、帮、带”,累计培训甘肃脱贫人口12186人次,帮助脱贫人口到山东(青岛)就业7739人次,帮助培训乡村振兴干部18059人次、专业技术人才37853人次。
不只是定西,今年以来,东部协作省市和中央定点帮扶单位援助甘肃资金超过38亿元,其中,六成以上资金用于培育和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甘肃省乡村振兴局局长韩显明介绍,近年来,天津市、山东省和37家中央定点帮扶单位援助甘肃力度不减。今年,东部协作省市援助甘肃资金32.23亿元,实施帮扶项目1697个;中央定点帮扶单位援助甘肃资金5.78亿元,实施帮扶项目432个。大部分资金将用于培育和壮大特色优势产业,通过强龙头、延链条、聚集群,推动脱贫地区产业提档升级。
在东西部劳务协作方面,甘肃今年加大劳务输转力度,有15.95万名农村劳动力通过东西部劳务协作实现转移就业,是协议数的5倍。此外,在人才交流、帮扶领域等方面均有新拓展,特别是友好合作机制持续走深走实。
韩显明说,2021年结对关系调整后,福州市、厦门市继续深化与甘肃省定西市、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合作,两市企业在定西、临夏新增投资8.48亿元。(记者 马维坤 程楠 马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