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艺”起宣讲“声”入人心
原标题:海西:“艺”起宣讲 “声”入人心
“海西发布”欢迎您来稿,内容可以是文字、图片或视频,投稿邮箱:@.com
政策宣讲、曲艺表演、青海花儿、群口快板、诗歌伴舞、舞台情景剧……这是4月28日,青海省基层理论宣讲大赛海西(线上)决赛中,在海西宣讲抖音号、快手号和视频号同步直播的场景。结合“全员大学习、业务大比拼、作风大转变、能力大提升”专项行动,这是我州打通理论进基层渠道、拉近理论与群众距离的一个缩影,更是州委宣传部创新实施的“实践+理论+文艺”的宣讲创新模式,推动理论宣传重心下移,畅通理论大众化的“最后一公里”,形成独具特色的海西宣讲品牌,成为海西文化春风化雨、理论宣讲深入人心的有力映照。
“小节目+大道理”
海西宣讲有“深度”
“基层群众在哪里,我们的理论宣讲阵地就延伸到哪里”“海西有多大,海西的宣讲的舞台和方式就有多大”这是海西宣讲的格局和眼界。
不断创新宣讲形式,坚持领导干部带头讲、专家学者辅导讲、青年干部创新讲、帮扶干部进村讲、文艺宣传队灵活讲,州委宣讲团、文艺宣讲队、农牧民宣讲队、工人宣讲队、青年宣讲队、蒙古语藏语宣讲队等多种形式的宣讲队伍,打造了“百姓宣讲大篷车”“红旗峰大讲堂”“神湖源”志愿服务宣讲队等10支理论宣讲特色品牌,打出“N+”宣讲组合拳,让宣讲接地气、冒热气,群众听得懂、能领会。
在创新舆论宣传方式中,我州精心打造的“百姓宣讲大篷车”,在辽阔的瀚海戈壁,从一条条不同的路径,走向农村牧区,走向工矿企业,走向亲如一家的社区……“百姓宣讲大篷车”采取“理论+文艺+网络”的方式,走出了一条说、唱、讲、演相结合的基层理论宣讲新路子,用实际行动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截至2022年3月,“百姓宣讲大篷车”行程8万公里,开展巡回宣讲近700场次,创作各类宣讲节目300余部,发放各类宣传资料80多万份,受众约70万人次。
“海西州‘百姓宣讲大篷车’开来了,我们看个去”“打竹板,竹板响,父老乡亲听我讲。唱一唱,说一说,乡村振兴颂赞歌……”前不久,海西州“百姓宣讲大篷车”驰骋在全州各地,为广大群众带来一号文件和“两会”精神主题宣讲。青海花儿《柴达木是祖国的好地方》、快板《乡村振兴颂歌赞》、贤孝《一号文件实惠多》等节目,聚焦中央省委一号文件、“两会”精神等,用农牧民愿意听、听得懂的老调新词,唱响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政策蓝图。“这样的宣讲方式实话好,用演出的形式和我们都能听懂的语言,让我们更好的了解党的精神和政策。”德令哈市市民巴藏说。
2013年初冬的天峻县生格乡草原上,百余名牧民围坐在一起听宣讲,狂风不时卷起一股股雪花,吹得大家睁不开眼、张不开口,于是大家把宣讲场地移到羊圈温棚里,州委讲师团团长唐生录站在众人中间,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用青海方言把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州的重大意义、基本内容和要求娓娓道来。“羊圈里讲课,真不是滋味,但看到农牧民群众认真听讲的样子,再苦也没有什么了。”他笑着回忆起那段经历。多年来,他深入农村牧区开展宣讲。“我们必须适应社会生活变化,体现时代特点,贴近受众需求。”这是他的感悟。要把党的民族理论、方针政策、创建工作的基本内容要求编成朗朗上口的青海“花儿”、青海贤孝、青海平弦等曲牌词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既要吃透各项方针政策,又要对青海本土文化有深厚了解。这一切背后,渗透了唐生录的心血。
“百姓宣讲大篷车”是一个流动的舞台、一个流动的讲台。我州将充分利用好这个舞台,把党各项好政策和精神传播到海西的每个角落,通过“大篷车”这个百姓已经熟悉的平台,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送到乡村、牧区和市区,让党的声音像种子一样播撒在城乡群众的心田里。
“微宣讲+面对面”
全州覆盖有“广度”
除了与百姓面对面、零距离沟通,全州各地还结合实际,创新形式,用老百姓最喜欢的形式,开展理论宣讲活动,沉浸式的演出让现场的宣讲气氛越发浓厚。
格尔木市“大美青海文艺轻骑兵”宣讲队、德令哈市“巴音河畔”青年理论志愿宣讲队、茫崖市高原民兵“木兰”文化宣传小分队、都兰县理论宣讲+志愿服务宣讲团、乌兰县“红韵乌兰”理论文艺宣讲队、天峻县新时代文明实践“神湖源”志愿服务宣讲队、大柴旦“红旗峰大讲堂”……
面对农牧区存在一些居住地较为偏僻、通讯信号较弱、交通不便的牧民群众,以及棚户区、农民工集聚地、敬老院等集中的流动从业人员、空巢老人、家庭主妇、宅男宅女等“宣讲盲区”,我州充分发挥各级宣讲队伍民间艺人和基层宣讲干部的作用,发挥走进去“宣”学、马背上“送”学、蒙古包“讲”学的“三学”模式,深入牧区将党的声音传播到传递到田间地头、活动广场、社区街道,甚至是百姓家里,采取鲜活的宣讲方式将政策理论、法律法规、国际国内形势送到“家门口”,让偏远牧区的群众及时听到党的声音、知晓党对牧区的最新政策,实现了基层理论宣讲全覆盖,大大增强了理论宣传宣讲的渗透力和感染力。
他们是马背上的宣讲团,打造多维度阵地宣讲,推动党的精神浸润牧民心间。“乡亲们,我们今天给大家传达中央一号文件的好政策。”在都兰县香加乡,青年民兵宣讲团与牧民围坐在一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宣讲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民兵宣讲团负责人张生超说:“我们乡很多牧民草场间隔较远,不好召集,乡镇宣讲团入户宣讲很不方便。我们民兵在巡护禁牧草场时,偶尔看到蒙古包,就会走进去跟牧民们聊上几句,顺便发放一号文件宣讲册、讲解一下文件精神,为乡村振兴出一份力。”
为了将各项惠农富农政策及时传达到位,宣讲员们不畏严寒、跋山涉水,深入牧民家中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和喜闻乐见的方式,把文件精神中蕴含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政策及时传递给每一位牧民群众,切实让党的政策理论入脑入心。
“互联网+大能量”
传播海西有“温度”
为适应“互联网+”发展的新形势,我州创新理论宣讲工作,利用“互联网+”打造理论宣讲的新平台,满足了群众自主化、差异化学习的需要,使理论宣讲走向大众化和生动化,让理论宣传教育遍地开花。
理论宣讲由“大水漫灌”变“精准滴灌”,我州创新形式,让基层理论宣讲有声、有趣又有效,让老百姓从“听到”升级到“听懂”,让党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推进基层理论宣讲走深、走实、走心。
距天峻县城220公里的苏里乡,牧人们正手捧哈达,等待着尚麻和他带领的“神湖源”宣讲队到来。针对多民族特点,天峻县“神湖源”宣讲队队长尚麻在宣讲过程中,既能用通俗易懂的青海方言,又能用朴实无华的藏语为不同岗位、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层次的干部群众开展宣讲。
2020年,一场新型冠状病毒来势汹汹。天峻县地域辽阔,牧民群众常年在四季牧场间轮牧,居住处分散,流动性大,给疫情防控造成了很大困难。对于常年在草原上开展理论宣讲工作的尚麻来说,这无疑又是一次挑战。怎样能够第一时间将防疫要求通过通俗易懂的形式传递给牧民群众?尚麻想到了平时开展工作,在各乡镇建立的交流群。“当时想法很简单,就想把网上传播较多的疫情防控宣传知识,拍摄制作成视频,这样大家就可以及时了解最新的关于疫情防控相关内容。” “科学防治方法正,消灭病毒不留根……”一时间,一条条结合龙头琴弹唱等文艺表演形式的防疫宣传短视频在广袤的天峻草原传播开来。
除了在“云端”宣传防疫知识,尚麻还把他所知道的没有网络的村落和放牧老人全部统计出来,由近到远,一户户走,一家家进,现场将录制的视频内容播放给他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他们普及疫情防控知识。“我把牧民群众当成自己最亲的人,只要我还能走,还能讲,我就要把党的好政策一直讲下去。”奉献一词,已深植在尚麻骨髓里。
带着新时代的期许,带着接地气有力度的理论之声飞入寻常百姓家。“宣讲队伍是宣讲工作好不好的关键,有人愿讲、有人愿听才能让宣讲工作更有成效。”州委宣传部副部长赵晓金说,“在理论宣讲特色品牌队伍建设中,我们根据就近、就地原则选拔推荐宣讲员,把党校教师、热心的志愿者、基层农牧民群众作为宣讲队的基础和源泉,定期进行学习培训,形成一支相对固定的、高素质的、由各界人士参与的的宣讲队伍,营造出‘人人都是宣讲员、你讲我讲一起讲’的良好氛围,成为基层宣讲的生力军。”
用好传统文化,从“一枝独秀”走向“百花齐放”;转变宣讲角度,从“阳春白雪”走向“通俗易懂”;创新宣讲方式,从“昙花一现”走向“常态长效”。今后,我州将继续把牢政治导向,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坚持多措并举,探索创新宣讲新格局,巧用“云端”和“田间”,及时传播党的好声音。
海西,未来可期;海西宣讲,一路声声……
(柴达木日报记者:吴婷婷)
·end·
—如果喜欢,快分享到朋友圈吧—
监制:张永义
编辑:沈高洁
其他人都在看
❶ 王定邦看望慰问劳动模范
❷ 国内储能配比率最高光热项目开建
更多精彩,敬请期待